七、演出形式
南派布袋戏的操演形式为“下弄上”,与其他木偶种类的操纵方式不同。
传统布袋戏班的建制是8人,其中演员2人,乐队4人,挑笼1人,挑牌楼1人。
布袋戏坐式舞台的演出形式是,上棚演员2人,右为头手(又称正手或顶手),左为
二手(又称助手或下手)。就整体上说,因主次功用不同,作如上分工。具体而言,布袋戏演员必须练就双手都能表演。经常是演员两手同时操纵两个偶人,也就是说,若以演出形式论,在“出将”、“入相”两门里,可同时有四个人物上场。尤其是布袋戏演员可以同时“生活”在两个角色中,而且可同时操纵两个不同身份、性格互异、思想感情悬殊的人物,甚至是一人一兽。这是布袋戏演出形式上的特殊性,即布袋戏舞台表演的“同时性”问题。演员左手操纵的那个角色,把脚踢出,演员右手操纵的那个角色,身子马上后退,配合非常默契,因两者都是演员一个神经中枢指挥的。另一种“同时性”就是演员套着偶人上场时,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带戏上场”的观念特别强,技巧特别纯熟。每当武夫在“走马板”上走台步的时候,演员同时用脚蹬地板,发出嘭嘭嘣嘣的声响,制造气氛与声势。演员几乎是悉心投入角色。
南派布袋戏的演出形式属于戏曲型,上世纪80年代后,南派布袋戏在海外演出,为了让外国人看懂戏,演员不说不唱,加强了表演的动作性,曾采用过哑剧的演出形式。其演出风格存在着写实倾向和写意倾向,“戏字半边虚”,演出的随意性与虚拟性强,一些人戏舞台上难以做到的动作,布袋木偶能运用自如,如飞天、遁地、潜水、隐身、变形、身体碎裂;龙腾虎跃,上下升降,大小由之,奇幻异想,想象力非常丰富,人们称布袋戏的演出,是寓言世界的演出,是一种想入非非的演出。
1954年改用立式舞台演出后,由于灯光效果的参与,布袋木偶表演的写意倾向,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新时期以来,艺术思想观念不断得到更新,布袋戏演出形式也随着变化发展。譬如偶身加长了,袖子也相应地加长,演员的手指舞弄就显得刚劲不足,有的人物形象改用杖头木偶的操纵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杖头木偶与布袋木偶的操纵方法,同样是“下弄上”,血型相同,可以把杖头木偶的血液输入布袋木偶的肌肤中。另外,布袋木偶先天的缺陷是脚的动作呆板、贫乏,不灵活。有的形象(特别是旦角),就得改用“天地配”的演出形式。所谓“天地配”,就是两个演员合作操纵一个偶人(改用立式的表演之后才有可能)。也就是偶人的脚由另一演员的双手直接操纵(演员是退后走),在“走马板”上做起“行不动裙”的莲步来。体态婀娜,形神兼备,这种“天地配”及杖头木偶参与演出,被称为是综合型的演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