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南派布袋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五)宗教音乐成份有:[佛歌]、[仙歌]、[南海赞]、[弟子坛]、[抱盛]、[普庵咒]等。

(六)吸收本地的“俚巷歌谣”和外来的民歌小调,是为了充实它的说唱音乐风味,其曲调有:[打花鼓调]、[四季调]、[卖杂货]、[病囝歌]、[跪妻歌]、[十月怀胎歌]、[十八送哥]、[灯红歌]、[担水歌]、[乞食歌]、[五更歌]、[长工歌]等。

(七)吸收民间的十音、十番、笼吹,作为场景音乐(伴奏音乐)。其器乐曲牌可分为两类:

1、丝弦曲牌有:[昭君闷]、[粉红莲]、[北上小楼]、[北元宵]、[玉兰操]、[傀儡点]、[翠裙腰]等。

不同的场景和不同角色行当出入场,各有专用曲牌。生行常用[小开门];旦角常用[北元宵];净角(北)常用[哭皇天];丑角常用[傀儡点];皇帝常用[过仙草]、[二锦百家春];沉思时常用[昭君闷];游赏时常用[梳妆楼];惊慌时常用[粉红莲];书文时常用[北上小楼]伴奏。

2、吹打曲牌:用唢呐吹奏(称大吹),并配以马锣或北锣鼓,多用于袍甲戏中的贺寿庆礼、迎送宾客和审场戏中的升堂站班。官场人物出入常用[太子游]、[得胜令]、[伴将台]、[将军令]、[开延寿]等曲牌。

五、乐队建制

南派布袋戏,在旧式班社时期,其后台乐队由三人组成,一为司鼓,二为嗳仔,三为下手(管钲锣、锣仔、拍板),乐队处于“锣鼓吹”阶段。后来,以管弦(丝竹)再增加一人。如果以文武场来分,文场是弦管吹,武场是钲锣鼓。至本世纪50年代,进行艺术改革,创演现代剧与儿童剧,后台乐队配器,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黑管、长笛、小号等新乐器。旧时乐队的坐位排列通常是:下手、副吹、正吹、演头、师手、演二、师手鼓师,组成“四人制”乐队,其分工为:1、鼓师,兼弹三弦及帮腔唱;2、正吹,吹奏高音唢呐及中吹,还要拉二弦;3、副吹,吹奏大唢呐、洞箫、笛子还兼打钲锣;4、下手打锣仔拍、大钹及双音、响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