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梨园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分页区域:

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金三角地带,广东的潮州、汕头等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华侨(闽南语系)居住地。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属闽南金三角地区,与台湾隔海相望。现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以及金门县(待统一),全市土地总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2万(未包括金门)。泉州枕山面海,丘陵山地占陆地五分之四,海域辽阔,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全市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4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

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历史渊源:

梨园戏,是我国宋元南戏的遗存剧种,被戏曲学术界誉称为“古南戏的活化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闽南民间皆称之为“七子班”、“上路”、“下南”、“小梨园”等,它以泉音、泉腔、泉调演唱戏文(古代闽南亦称泉腔为“闽音”,或“下南腔”),是个独立的声腔剧种。由于旧时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至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时正式定名为梨园戏。

梨园戏的发源地在泉州、漳州等地,其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泉州的歌舞百戏伎艺。泉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属会稽郡,唐置闽州。《唐欧阳四门先生文集》载有“遂有东湖亭之会,……乐遍作,……于是,老幼来窥,尽室盈岐”“弦管铙拍,出没花柳” 的宴游作乐记载。五代十国为闽国属地,南唐诗人詹敦仁有诗云:“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它记录了当时民间歌舞百戏活动的“管弦鸣”“柳腰舞罢”和“花脸妆匀”的情景,五代十国时的闽国“文物为十国之冠”,也孕育着福建南戏的雏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