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梨园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四、演出

1、戏棚 “遇戏搭棚,无戏搬收”。凡庙观、里铺、大户人家均建置戏棚。

如今发现有关梨园戏戏棚建筑记载的文献为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泉州元妙观建置戏棚碑文,碑文记载戏棚的样式规格为:有大棚和小棚,大棚演正音,小棚演梨园、傀儡。棚高约1.5米,大棚面积约15平方米,小棚面积约3平方米。戏台器具有:“台下长连大椅3块,长连大棚枋计33块,栏杆8片,交椅4块,棚上台椅2块,棚上椅寮2块,楼梯1张,加冠屏并篾笾一片,天棚大笾3块,棚上火斗灯2个,戏房内四仙桌1块,扇叶匾2个,藤条2支,禁牌一个。小梨园戏棚一座,棚椅4块,长连棚枋7块,并椅俱全。 (WT-1)

宋、陈淳(1153—1217)《上傅寺丞论淫戏》“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宋代闽南地区的搭棚演出至清咸丰泉州元妙观的搭棚演戏,一直延续至1949年,基本没有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戏曲剧团演出进入剧场,下乡演出也是在土建的露天舞台,搭棚演出遂绝迹。

2、演出前仪式:

献棚,在戏房内置一桌,起鼓,(亦称动鼓)一般要先动二落鼓。供相公爷(WT-2相公爷)神龛,龛前放捋板一副,供奉酒杯、纸帛、柱香等,由末或丑行演员献棚,用“蓝青官话”念咒语请神,三奠酒、烧纸帛、把灰放入酒杯中,在捋板上画上咒符,

合板,全体喊“口栾 呾”,“口栾 呾”即由“唠哩嗹”三个音组成的乐曲。唱完喝彩,献唱者把酒杯端至演职员面前点酒,喝彩。献棚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

喜庆演出,嫁娶演戏是泉州民间习俗,结婚后望生贵子,因此有送“孩儿爷”的礼仪,戏演完,由生、旦把“孩儿爷”送入洞房,第二天一早戏班要移点演出时,由新婚夫妇把“孩儿爷”送出村口,交给戏班,并送彩礼。

祝寿的演出,要演大贺寿或小贺寿,大贺寿又名《八仙庆》或《铁拐弄仙姑》,戏完由扮演李仙姑(梨园戏无汉钟离、张果老两位人物,而以李仙姑和蟾蜍代之)和何仙姑的女旦上厅堂点燃红烛,主家送彩礼。

酬神演出是一年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泉州地区各乡村、市区的里铺,都供奉“铺主”,凡遇“铺主”生日就要演戏,少则三天、五天,多至一个月时间。过去七、八月是“普渡”,二个月时间天天不间断地有地方演戏。酬神演出演化为娱人,或为普通百姓的娱乐场所。泉州人不是听戏而是看戏,俗语称“戏仔看心适,老戏看科曲。”

乡规民俗的演出,《燕支苏氏族谱》中记有:清,嘉庆十六年五月勒石公禁,“本山不得放纵牛羊坟前行走及打禾彀,演戏一台,立禁。”

梨园戏的班子,不带鼓,由各主家供用。主家还要供用卸装用的草纸、火油。

戏班设有“戏单”一册,供主家“点戏”用。演出前必先送上“戏单”点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