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梨园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宋之后,泉州方言和方言演唱的曲称闽音,宋代苏颂(1020—1101)的《魏公谭训》云:“高祖至孝,母代国夫人张氏乃泉南之甲族……张夫人既老,喜为乡谈。高祖戒子孙奴婢皆效闽音,有一婢号宜子,张夫人使从祖父嬉戏,为乡谈笑乐。”真德秀(1178—1235)知泉州时的《劝农文》提出“莫看百戏”的告诫,陈淳(1153—1217)《上傅寺丞论淫戏》更直接指出:“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做淫戏。”“戏文诲淫”,故在朱熹守临漳时,“俗之淫荡于优戏者在悉屏戢奔遁。”这种“优人互凑”的“淫戏”,泉、漳等地皆称之为“优戏”。其互凑的组班形式一直延续到近代大梨园的凑脚老戏。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说:“悉如今之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为“闽浙之音”,泉州的方言即为这种闽音,现存南戏文本《张协状元》尚保留着不少闽音。

明陈懋仁《泉南杂志》云:“优童媚趣者,豪奢家攘而有之,蝉鬓傅粉,日以为常。然皆土腔,不晓所谓。”何乔远《闽书》亦载:(龙溪地区)“虽至俳优之戏,必使操‘泉音’。”故“土腔”即指“泉音”、“闽音”。相邻的莆田也操闽音,明谢肇淛《五杂俎》中记有“今鼓琴者,有闽操浙操二音……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德化县志》载该县《李氏族谱》所记“明初,始祖好戏,组子弟班演闽剧。”此“闽剧”指闽南的地方戏。明代泉州港曾被指定为外国朝贡的唯一口岸,所以子弟班演出的“闽剧”,随着商贸交往而流传琉球、泰国等地。明姚旅《露书》载云:“琉球国居常所演戏文,则闽子弟为多。……如《拜月》、《西厢》、《买胭脂》之类皆不演,……惟《姜诗》、《王祥》、《荆钗》之属,则所常演。”明嘉靖、万历年间,闽南戏曲《荔枝记》、《荔镜记戏文》、《满天春》等相继用闽音(泉州方言)刊刻行世,其中部分剧目至今在梨园戏舞台上传演,这种现象在中国地方戏剧种中是较罕见的。其演出活动受观众喜爱的情况,可从明代卢若腾在金门看戏时写下的“老人年来爱看戏,看到三更不渴睡”“只应饱看梨园剧,潦倒数杯陶然醉”诗句中得到反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