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资讯 > 正文
漳州戏曲芗剧与歌仔戏:花开两岸 跨海传戏
2016-04-29张辉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7月30日,漳州市芗剧团排练厅内,传出悠扬的闽南曲调。一班芗剧本土艺人正在排练原创大戏《保婴记》。故事以闽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邻里一心,共同护婴的故事。这出来自漳州已故剧作家汤印昌的大手笔,在大陆各大戏剧节上,几乎收获了“大满贯”。按照计划,今年年底,漳州芗剧人将带着它跨越海峡,赴台交流演出。

《十八相送》剧照

  《十八相送》剧照

在过去的20年间,漳州市芗剧团曾8次赴台演出,台湾艺人也频频入闽交流。两岸戏人与戏迷因戏结缘,在古老的闽南曲调中,两地共诉乡情,共筑闽台情。

两岸共育并蒂莲

在漳州芗剧团团长王文胜看来,作为大陆300多个地方戏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剧种,芗剧是两岸艺术家共同创造的结晶。它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一部海峡两岸交流与互动的历史。

两岸戏剧界早已形成共识,台湾歌仔戏缘起于古老的漳州锦歌。300多年前,大量漳州人随军入台,带去了家乡的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以解思乡之情,并逐渐将其搬上舞台,在清末民初流变为台湾歌仔戏。上个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班渡海回闽,歌仔戏因此回传故里。

“漳州戏曲土壤深厚,京剧、汉剧、梨园戏等外来剧种都颇为流行,更何况是一脉相承的歌仔戏。”王文胜说,有着相同乡音、相近曲调的歌仔戏一经落地,便传遍九龙江流域。

“2013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演出结束后,闽台戏剧界人士在台上合影。(资料图片)

“2013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演出结束后,闽台戏剧界人士在台上合影。(资料图片)

“2013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演员展示表演技巧,并与大学生互动。(资料图片)

“2013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演员展示表演技巧,并与大学生互动。(资料图片)

抗战期间,歌仔戏被迫停演。为了避免这项传统艺术就此消亡,老艺人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将其改良为闽南改良戏,重新唱响漳州大地。1951年,台湾歌仔戏霓光班与漳州改良戏新春班强强联合,成立新剧团,该剧种也因发源于芗江流域而被重新命名为“芗剧”。

然而,跨海传习的两岸情缘并未因此而中断。1995年,受台湾业者之邀,漳州市芗剧团一行60多人,带着《三家福》《李妙惠》等八出拿手好戏首次赴台,在10个城市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巡演。这也是第一个赴台演出的大陆地方剧团。

“隔绝了这么多年,台湾老百姓突然听到如此熟悉的曲调,非常兴奋。”漳州市芗剧团副团长陆逸红跟团参加了这次巡演,她如此形容当时火爆的场面,“每场都爆满,我们团到哪里巡演,不少戏迷就跟到哪儿”。

省级传承人郑娅玲最大的收获,则是培养了一大票台湾粉丝。她的手机通讯录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戏迷的联系方式。他们中既有9岁的狂热粉丝小娟,也有高雄大学的高龄票友汪教授,还有一大帮大学生戏迷。“小娟看完我演的《五女拜寿》,就喜欢上了漳州芗剧,连续一个多月让父母带着跟我们巡演。我住哪个酒店,她一定要跟我睡在一起。”郑娅玲说,多年以后,这些戏迷仍常常跨海到漳州听戏。

之后的赴台交流演出,漳州市芗剧团还带去了《西施与伍员》《珍珠塔》《武松杀嫂》等剧目。

与此同时,台湾的同行也是漳州的常客。郑娅玲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漳州市首届海峡两岸艺术节上,她与台湾歌仔戏男旦李显源联袂出演的《益春留伞》。那是两岸艺人的一次深度合作。“剧本是台湾创作的,唱腔也是台湾惯用的,漳台两地艺人共同演绎。”郑娅玲说,这次“漳台合璧”的表演在当地颇为轰动,台湾演员唯美的扮相迷倒了一众戏迷。这次以后,在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剧团明华园歌仔戏剧团与漳州市芗剧团结成“姐妹剧团”。

互动中相互借鉴

尽管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枝相连、根相通,但在长期的演变中,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特色。因此,跨海传戏也是两岸在互动与碰撞中,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过程。

“漳州芗剧更忠于传统精髓,讲究表演的层次与精细,表演程序上更考究,水秀功等基本功是歌仔戏中较为欠缺的。”王文胜说,两岸歌仔戏交流重启后,主动赴漳州拜师学艺的台湾艺人络绎不绝。1998年,台湾复兴剧校便派了几批学生到漳州市芗剧团,向来以演丑角著称的老艺人洪镇平学习唱腔、身段。

同时,漳州芗剧艺人也频频成为台湾各大艺校与民间剧团的客座教师。1998年,陆逸红便受明华园等邀请,赴台开展了100天的唱腔教学。“当地民间剧团,有不少演员发声方式不规范,有时容易把嗓子唱哑,因此亟须这方面的专业指导。”她说。

漳州芗剧的原汁原味让台湾艺人啧啧称赞,台湾歌仔戏的创新则让漳州同行大开眼界。“台湾大都是民间剧团,商业味道较重,他们更擅长迎合观众,投其所好,在舞台上加入声光电等现代元素,甚至融入武打片中惯用的威压,还有桑巴舞、国标舞等多元形式。”尽管王文胜认为,更应该坚守传统艺术的精髓,但他并不否认应该为传统芗剧融入更多现代元素。

在郑娅玲看来,应当借鉴台湾同行的创新精神。“漳州芗剧显得较为保守。”郑娅玲表示,可学习台湾经验,对芗剧表演的服装、造型进行改良,以符合时代审美。除了表现形式,剧本创作上也应融入时代主题。她以刚刚大获成功的《保婴记》为例,“这出剧剧本扎实,艺术上无可挑剔,但受众仍有限,若加入新的元素,想必有助于扩大受众群”。

事实上,两地艺人已经在期盼着更加深入的合作。“漳台同行都有一种感觉,你到我这儿表演几场,我到你那儿表演几场,远远不够。”王文胜说,两岸可以尝试共同打造一批两地市场都能够认同的剧目。

对此,郑娅玲深有同感。她从演员的角度,设想了两地艺人深入合作的方式:借鉴影视剧的合拍片模式,优秀的演员可以加入对方剧团,一起参与创作。在相互磨合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携手走出传承困境

和大部分传统艺术一样,芗剧也面临着传承困境。“戏曲逐渐被边缘化了,很多人看不到出路,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艺校招生困难,人才断层越来越严重。”1982年,陆逸红毕业于原福建省艺术学校漳州戏曲班,全班共有60多人,且都条件出众。但在那个“工资都发不出来”的芗剧困难年代,大部分人选择了逃离。如今,仅剩两三人尚在坚守。

相比之下,台湾歌仔戏的传承就让人欣慰得多。郑娅玲说:“1995年首次赴台时,曾被当地薪火相传的局面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时,台湾的歌仔戏就已经进入各小学。我们到国朗小学演出时,小学生们主动上台和我们一起表演,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王文胜同样对台湾歌仔戏的普及度印象深刻。2013年,他带团赴台南、高雄两地高校参加“福建文化宝岛行”活动。在演出后的互动环节上,他发现歌仔戏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大学生们对歌仔戏兴趣浓厚。“台湾的知名歌仔戏演员大都是高校客座教授,加上诸多歌仔戏电视作品的普及,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戏迷。”王文胜的期盼是,漳州芗剧也能走进校园。

令人欣慰的是,这两年,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郑娅玲发现,身边慢慢产生了一批忠实的年轻戏迷。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王文胜、陆逸红、郑娅玲等人的微信上,时常会收到“求指导”的视频与图片。发送者都是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的“票友”。

今年3月,郑娅玲还在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一门芗剧课,实现了芗剧进校园的愿望。“我们从200多名艺术生中,挑选了32位资质适合学习芗剧的学生,组成了芗剧班。一个学期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唱腔教学,下个学期就将正式排演剧目了。”郑娅玲说,如今芗剧发展已经逐渐回暖,好戏之人将会越来越多,“好”戏之人也将形成声势,两岸的互动同样将更进一步。

漳州芗剧

漳州芗剧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源于漳州,成型于台湾宜兰,流行于漳州、厦门和泉州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集地,至今有100多年历史。剧目取材于锦歌唱本、小说改编,也兼收并蓄其他剧种。其唱词通俗,颇多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主要伴奏乐器为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等。2006年5月,漳州芗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芗剧的剧目出现新的飞跃,传统剧目与原创新剧目同步发展。其代表作《保婴记》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专家点评

谢锦仁(南靖县文化馆馆长、芗剧第四批市级传承人)

芗剧与歌仔戏的因缘颇具传奇色彩,二者有语缘、乐缘、情缘关系,因同持闽南乡音而相知,因同拥歌仔戏曲调而共鸣,因同现民俗信仰而情投。

有着血缘关系同根而生、同源合流的瑰丽艺术与手足剧种,在戏曲评价或者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芗剧(歌仔戏)与歌仔戏(芗剧)二合一的称谓,这是同一剧种在海峡两岸的不同表述。不论被两地民众称为“歌仔戏”或是“芗剧”,如今两岸民众均视其为同一事物。二者是源脉相承、同枝双生的并蒂之花。

智库团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

陈胜福:把歌仔戏传承下去

2010年,镇江金山寺前的一部歌仔戏《超炫白蛇传》引长江之水,造水漫金山之景,超过5万名的观众甘愿全身湿透看完长达2小时的表演。这部歌仔戏便是出自台湾明华园总团。

陈明吉1929年创立明华园,在长达86年的发展历史中,明华园让歌仔戏从“野台”重回“内台”,也让歌仔戏表演足迹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而在背后推动这一切发生的,却是陈明吉众多孩子中唯一不会演、不会唱、没有参与舞台演出的陈胜福。

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彩色电影和电视台的兴起,歌仔戏开始受到冲击,1980年前后是歌仔戏最困难的时候。陈胜福回忆,别家可以三餐白米饭,陈家可能一天到头都看不到一粒米。于是,他被叫回家继承经营明华园。

担任明华园团长之后,陈胜福便开始对剧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1982年推出的《父子情深》因故事情节的突破,获得地方戏剧比赛总冠军、最佳团体演技奖等多项大奖。

为了让这个以闽南语进行表演的剧种有更多的观众,陈胜福就从呈现方式上着手。他在舞台两侧架起大屏幕,实时投射舞台画面的同时,在画面下方会打上两种语言的字幕,其中第一行一定是中文。1990年,明华园携《活佛济公》首次赴北京演出,两侧的屏幕上分别用繁简体字呈现字幕,以满足观众不同的阅读习惯。

1997年,陈明吉去世,陈胜福正式接掌明华园。他感受到让一群一路跟随父亲的老演员继续追随自己不是易事,再加之不会唱歌仔戏,难以服众,革新组织架构势在必行。他决定让兄弟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各自管理一团,但这些团还是同属于明华园总团。这样的组织架构在保证家族紧密团结的同时,也提供了极大的独立创作空间。也因为这样,明华园才能够在有诸多创新的情况下,依然能保留歌仔戏的本味。

2014年10月,明华园受邀在厦门闽南大戏院所举办的艺术节期间演出。陈胜福很开心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厦门地属闽南,对歌仔戏文化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厦门,明华园为观众带来了《八仙传奇系列曹国舅》。许多戏迷从漳州、泉州等地赶来欣赏这出经典作品。陈胜福很满意这次演出:“从闽南大戏院开业至今,我敢说这场演出是非常卖座的演出之一。”

陈胜福期待两岸更多的交流,“毕竟大家都希望歌仔戏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驻台记者 李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