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赋》剧照
东南网3月17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榕纪宣/文 )闽剧《兰花赋》,有人说,这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新时代闽剧,从唱念做打到服装布景,无一不精;有人说,这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廉政闽剧,可以教化心灵,发人警醒;有人说,它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对人性的挖掘和自我的认知,对知错则改、迷途知返的肯定……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兰花赋》,但是“震撼”二字,却是观众的共同感受。
《兰花赋》剧照
立誓守正如兰折戟人情关卡
“《兰花赋》讲述了3朵兰花的故事——被玷污的‘兰花’福建巡抚严子轩、被摧毁的‘兰花’长泰县令施伯仁,以及坚守高洁的‘兰花’福州知府祝威铭。”祝威铭的扮演者、福州市闽剧院院长杨东介绍,剧中三人立下誓言“守正如兰”,却不知担任高官的恩师常麟早已布下贪腐之网。
常麟之子常鹏与长泰官吏勾结,以苛捐重税盘剥百姓,致死18条人命。百姓欲告无门时,受皇上赐匾嘉奖“守正如兰”的严子轩力排众议,决定重审。然而,常鹏却挟师徒之情向严子轩求饶,兰花盆底藏金,企图贿赂严子轩,遭到拒绝后又生毒计。常麟挪用公款2万两白银,管理国库的正好是严子轩的岳父,其面临杀头之罪。为了补库银、救亲人、保恩师,严子轩无奈收银,不再重审冤案,清正之名毁于一旦。
“是什么让昔日廉吏沦为贪官?”严子轩的扮演者吴则文感叹,执政官员大权在握,经受诸多诱惑和考验。因为贪图金钱,常麟挪用公款、常鹏盘剥百姓;为了攀附权贵,各级官府徇私枉法,层层包庇,掩盖命案;而严子轩则倒在人情关上,在国法与亲情的矛盾中迷失了方向。
《兰花赋》借古喻今,剖析了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在当下也启迪深刻。
《兰花赋》剧照
百年文化传承创新反腐内涵
为什么要用闽剧来体现反腐的主题?专家表示,这与闽剧的性质和传承密不可分。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通过唱念做打等丰富形式,来反映社情民意。
《兰花赋》取材于真实事件,上世纪20年代,这一真实事件曾由严天铎编成闽剧《伍老与周良显》。
据介绍,1953年林亨仁创作的《闹灯会》、1981年陈冷整理的《斩浦霖》均由这一题材改编而成。惩治贪官、为民申冤的诉求异曲同工,但新版本推陈出新,加入了失足官员迷途知返的情节,在人性塑造方面更胜一筹。
吴则文认为,严子轩人格的二次裂变正是《兰花赋》的精华所在。“严子轩从清官沦为贪官是人格的第一次裂变。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警醒悔悟,及时改正错误,实现第二次裂变,体现了巨大的勇气。”
剧中,施伯仁欲进京申诉,却不料被常麟集团刺死,他的死唤醒了严子轩的良知。在好友祝威铭的劝谏下,严子轩毅然重审冤案,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随后当场脱去官服,俯首认罪。
《兰花赋》一改以往戏剧人物脸谱化的现象,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丰富,也让高高在上的官员形象回归凡人,变得有血有肉。
《兰花赋》剧照
焕发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
正是缘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深度锤炼,《兰花赋》于2001年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一举斩获曹禺优秀剧目奖及9个单项金奖。时任省长习近平批示赞扬,希望闽剧院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脉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
《兰花赋》借此东风,在福州掀起一股抢戏热潮。长乐、闽侯、福清各地的群众都千方百计邀请闽剧院下乡表演,甚至还主动加价,请求闽剧院早日送戏上门。杨东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在长乐,刚开演就下起了雨,遮雨棚不大,还有几百人在外面,结果他们就一直撑着伞看到结束。”
至今,《兰花赋》已在福州连演14年,长盛不衰,去年9月份还亮相国家大剧院,并首次进入中央党校演出,在首都赢得满堂彩。今年1月,《兰花赋》又入选廉政文化剧目,被邀请到全省设区市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火爆,观众累计达6000多人次。漳州、龙岩、南平等地的千人礼堂常常座无虚席。
文化名片>>> 闽剧《兰花赋》源于一个真实的反贪故事。乾隆年间,在福建长泰,因贪官污吏擅自加征捐税,农户不堪重负,奋起抗争,却惨遭镇压,致死十八条人命。由于上下官府贪赃受贿,使得蒙冤者告状无门,有冤难申。
受皇上赐匾嘉奖“守正如兰”的福建巡抚严子轩获悉冤情,决定重审此案,可是落入腐败势力设下的圈套,走上贪腐之路。后经好友临死劝诫,严子轩幡然悔悟,在平反冤案、惩办贪官、伸张正义之后,毅然脱去乌纱,披枷戴镣进京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