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资讯 > 正文
泉州戏剧会演:“戏窝子”亮出了看家宝
2016-04-05 07:45:2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看!“戏窝子”亮出了看家宝

  东南网11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

提起泉州地方戏,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自唐末以来有着1000多年不间断传承史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国家级“非遗”高甲戏,还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南音等。泉州不但是福建的“戏窝子”,也在全国戏曲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13日开幕的泉州戏剧会演上,这个“戏窝子”不但亮出了看家宝,还向观众展示了培养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的看家本领。

  1.亦古老,亦时尚

家住泉州桥南片区的小蔡是大三学生,从厦门的学校回到泉州时,看到亚洲艺术节的日程安排资料,就过来看戏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晋江人,对高甲戏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去农村串亲戚,草台演出很多。现在城区的剧院也有越来越多的高甲戏惠民演出,应该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她说,虽然现在娱乐方式很多,但是看传统戏曲是比较“有营养”的休闲活动,在学校里,她也会和同乡们常常去集美学村的高甲戏剧场看戏,“戏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才能融入进去。戏里的故事、讲述的道理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等融入进去,会发现比电影和电视更能感动人。”

高甲戏不但在剧场里受欢迎,在乡间地头也非常红火。安溪高甲戏剧团团长谢志斌告诉记者,他们每年演出超过230场,过半是扎根在农村。

除了专业剧团,泉州还拥有民间高甲剧团100多个,每年演出的场次数以万计。“放眼过去,这些地区的农村几乎每天都在演戏,形成了专业剧团引领、培养观众审美,民间剧团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良好状态。”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明说。

红火的还有梨园戏。近年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吸引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爱好者,他们自发组团前来泉州观看梨园戏。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乃至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青年白领观众,把来泉州观赏梨园戏视为一种“精神的疗养”,为此,他们自称“梨园戏精神疗养团”。

此次艺术节上演的梨园戏《御碑亭》,编剧就是由“梨园戏精神疗养团”中的一位“85后”担当。2009年,江苏女孩张婧婧专程来泉州看梨园戏,来了一次便不可自拔,原本有戏剧编剧基础的她,为梨园戏量身改编了这台《御碑亭》。这部新剧还是保持了梨园戏最简洁的舞台,靠艺术家细腻的表演,以一步一吟的方式反映角色内心活动。这位年轻编剧把这部剧形容为“简单但又有些不简单”。

“泉州地方戏历史悠久,但古老与时尚并不矛盾。如果一直把历史当包袱背着,当然很累;如果挖掘出来,把历史当作创作的源泉,就有活力了。”周明说。

  2.好“生态”,养好戏

“所有剧种只有与当地民俗风情的气息融合在一起,生命力才会旺盛。能走到今天,我们特别幸运的是梨园戏扎根在泉州。泉州人不仅敢拼会赢,还有特别淡定从容的性格,这方土养育了这个剧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说。

良好的地方戏文化生态,让泉州形成了南音、木偶、梨园、高甲等全国举足轻重的地方戏共同繁荣的景象。

“文化生态由许多部分组成,包括当地的民俗、民间文化、宗教信仰、方言等等。戏剧和这些因素在生态中可以实现互补,又能互相保护。”周明说,目前,许多农村受到人口流失、娱乐休闲方式多样化的影响,文化生态保护比较困难。幸而泉州正在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闽南文化的保护有了经费、有了政策支持。此外,省委宣传部还专门设立了地方戏曲扶持专项资金。这些,都让戏剧的成长土壤更加肥沃。

好生态的另一方面,是良好的观众基础。“由于高甲戏在闽南农村演出的传统从未间断过,泉州的高甲戏观众群体非常庞大。他们支撑了我们每年200多场的演出,为我们的剧目创派、演员培养提供了源泉和活力。”谢志斌说,地方戏和地方文化土壤的作用是相互的,地方语言、文化传统哺育地方戏,地方戏也让这块土壤更加肥沃。

  3.传帮带,敢创新

泉州地方戏,各剧种特色鲜明,因此在传帮带上也“八仙过海”。

以团办校,是安溪高甲戏剧团特有的传承方式。1990年,剧团参与创办安溪县艺术学校,服务于地方戏曲和地方特色产业。“艺校每届设30人的高甲班,每五六年培养一届高甲学生,解决了剧团对后续人才的需求问题。”谢志斌说。

近年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全国文艺院团中首开先河,将传统剧目的抢救传承作为工作重心进行考核评聘。剧团的演职员每年必须根据自己的岗位与职称,完成相对数量的传统剧目抢救传承工作任务。“剧团里,青年演职员们最敬畏的三个字就是‘传统戏’,这是他们每年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重点,谁年底的时候还没完成,就意味着他的年度考核将被评定为不合格,来年可能会面临职称与工资被降级的处罚。”曾静萍说。

南音还把徒弟收到了海峡对岸。古老的南音在海峡两岸都有深远的影响。2009年,南音艺术家李白燕率领泉州南音乐团到台南开坛授课,此后收台湾徒弟成了常态。李白燕介绍,她定期会去台湾教授学生,学生们也时常来泉州看她,两岸南音交流演出上,时常能看到这些学生的身影。

此外,泉州木偶恢复了传统的“师徒制”,提升师傅的责任感和徒弟的积极性,让文“脉”原汁原味地传承,也让传承更具系统性。

“地方戏的传帮带,需要坚持和创新。现在有一个好现象,社会开始流行‘复古’,越来越多年轻后辈开始关注地方戏了。”周明说,“审美是有两只眼睛的,一只朝前看,一只朝后看,过去的和现代的都可以成为时尚。”

■相关链接

泉州市第32届戏剧会演揭幕 高甲戏《憨生别传》亮相

东南网11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13日晚,高甲戏《憨生别传》大幕拉开。作为本届亚艺节重要活动之一,泉州市第32届戏剧会演正式开演。《憨生别传》是安溪高甲戏剧团专门为本届亚艺节和艺术会演新编的剧目,讲述了采药郎憨生因憨里憨气常惹祸端,却坚持诚实守信的故事。这部剧共有86个演职人员参与,是该剧团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一部戏。

“《憨生别传》遵循了传统高甲戏的风格,丑角特色非常明显,是一部富有喜剧色彩又充满正能量的正剧。”团长谢志斌透露,这部新剧大胆启用年轻人挑大梁,42位演员中,大多数是青年骨干,其中19人是安溪艺校高甲班的在校学生。“我们希望给年轻演员锻炼的平台,让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参加实践学习。同时,年轻人演更能吸引年轻观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