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困难、后继乏人、演员流失、观众萎缩、演出不足……在不少地方戏面临传承危机和生存危机的今天,福州马尾的海峡闽剧团却排出了一幕幕好戏,不愁没人看、没人听。本着扎根基层、不断创新的理念,剧团过得有滋有味、生机勃勃。
以艺化人在农村站稳脚跟
“你们演得入情,我们看得入戏,我们欢迎和老百姓心贴心的剧团。”演出结束后,观众来到后台夸赞演员,这在海峡闽剧团的演出中是常有的事。
这个纯粹靠市场闯出来的民营闽剧团,创办3年来扎根农村,足迹遍布福州各县(市)区,巡回演出1200余场,观众达60多万人次,已成为福州百余家民营闽剧团中的佼佼者。
和村民打交道,必须了解村民,团员们知道村民看一次戏不容易,倾情演出就是对村民最好的回报。“我们经常提供大巴接送戏迷往返剧场,解决了不少农村老人夜间看戏的不便。我们还注重挖掘福州地方文化资源,演到哪里就打听到哪里,了解当地的民间故事,创排了大量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团长杨碧霞说。
频繁下基层演出,艰苦的条件不仅未将演员“吓跑”,反而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是剧团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留住了我。”33岁的“小生”游斌告诉记者,剧团不仅长期聘请德高望重的闽剧前辈授艺,还年年创排新剧,加入这样的剧团,很能提升自身技艺。
好戏立本名气荣誉丰收
“明镜、清风、正气,你一样都不配得到。”正气凛然的林存驸马对贾似道说道。贾似道一声喝令:“立斩!”站在过道上观戏的戏迷们伸直了脑袋,感叹道:“实在可惜,龙台驸马是好人,是清官呀!”
7月8日晚,海峡闽剧团创作的《龙台驸马》以崭新的面貌亮相马尾区马江剧院。“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物,演员们的表演却使我有了新的感动。”演出结束后,来自龙台驸马故乡——马尾琅岐镇龙台村的观众李茂树感慨地说。两个小时的演出牢牢抓住了700多名观众的眼球,台下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喝彩不断。
收获着观众们的夸赞,杨碧霞回忆起《龙台驸马》初创时的艰辛。当时,就连剧团的同仁也拦着杨碧霞,认为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新剧需要导演和编剧,我找了很多人,他们都不愿意接。因为要做一个真实人物是非常难的,它不像文学创作可以凭空想象,必须尊重历史背景。更关键的是,龙台驸马是琅岐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稍有夸大或不同,大家一清二楚。”杨碧霞说。
艺术之路无止境。到今年为止,《龙台驸马》共经历了三次改变,每次改变都要经历半年乃至一年的“阵痛期”。“好剧既进得了百姓市场,又入得了艺术殿堂,这才是我的理想。”因为热爱,杨碧霞一直咬牙坚持创新剧本。今年,《龙台驸马》作为剧团代表剧目参加了福建省第27届戏剧会演。
“观众是最好的鉴赏家,决不能糊弄他们,一锤子买卖和好戏立本就在得失之间。”杨碧霞说。
3年来,凭着坚持出好戏的原则,海峡闽剧团成绩斐然:2016年获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奖励;2017年获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试验基地称号;创排的闽剧《黄勉斋》入选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并进入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复评答辩,是福建省入围复评的唯一一家民营剧团;剧本《寒窑赋》获2017年福建省地方戏曲扶持专项资金。
身体力行播撒闽剧火种
为培育观众、扩大闽剧影响力,剧团从创办之初就积极参与公益性惠民演出,平均每年走基层、进校园50多次。“在我们的努力下,不少福州小学生都对闽剧燃起了兴趣。”杨碧霞高兴地说,接下来剧团计划增加公益演出场次,更好地传承闽剧。
生于马尾、成于马尾,多年来,杨碧霞不改初心。近来,一部讲述马尾船政历史的新剧已现雏形。“做贴近百姓生活、有泥土味的戏剧一直是我的追求,要创作好的剧目、更好地传承闽剧,只有不断努力再努力。”杨碧霞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