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惠安南派布袋戏
2015-08-19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五、乐队建制

南派布袋戏在旧式班社时期,其后的乐队由三人组成,一为司鼓,二为嗳仔,三为下手(管钲锣、锣仔、拍板)乐队处于“锣鼓吹”阶段,后来管弦增加一人。如果以文武场来分,文场是弦管吹,武场是钲锣鼓。乐队的坐位排列通常是下手、副吹、正吹、主演、师手、副演、师手、鼓师组成“四人制”乐队,其分工:1、主鼓师兼弹三弦及帮腔唱;2、正吹、吹奏高音唢呐及中吹,拉二弦;3、副吹、吹奏大唢呐、洞箫、笛子兼打钲锣;4、下手打锣仔拍,大钹及双铃、响盏。上世纪50年代、进行艺术革新,创作现代剧和儿童剧,乐队配器,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黑管、长笛、小号等新乐器。

六、戏棚(舞台)结构

(一)传统戏台(或称坐式台)

布袋戏早期所用的戏台,是牌楼式的新楼。以优质木材架设、雕制而成。它的形制是宽三尺五寸、高四尺、深一尺五寸。整个构造由三个部件组成:一为上盖,二为底座,三为四支柱子及后屏。最前面有一对龙柱、上雕攀柱龙、粗雕细刻、油漆安金、与泉州庙宇前的大龙柱相似。前柱稍后有堂柱一双,支撑上盖。中门两侧为“交关屏”(或称加官屏)形成三个开间,“交关屏”侧设左右门、门楣书写“出将”、“入相”字样,中门匾额书上戏班的班名。顶篷还有楼座,设有左、中、右三门,与堂座的三门相对称。楼座的三门不是现实世界的门户,而是拟作“天界”的神仙上天,或山岭之巅,供偶人“飞套”时跃入,上盖之顶还加设金瓦飞檐的“凌霄檐”作为装饰性的部件。这种传统戏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比例适当,很有空间感,因它是朱漆镶金、装饰工艺水平甚高、色彩绚丽、故称为彩楼。它的三个部件可分解,便于搬运及组装。其组装方式为:先用12根竹竿搭设一个“四角棚”的台架,台架高约四尺,使舞台面(走马板)适为坐式演员为的坐高。然后对准中心位置,把整座彩楼依序固定搭设在台架上。

(二)改革戏台(或立式台)

1953年改用立式表演,即演员站立,便于走动表演,扩大了木偶人的舞台活动空间。舞台形制也改为立式,演员举手表演,仍然是“四角栅”,台宽加大到1.2丈至1.6丈,台高1.6米,台深为6尺,增强了舞台的纵深感。2003年对舞台又进行改革,以拼板式代替“走马板”,舞台前区2尺也纳入表演区范围,后区可置布景、道具,投影灯在天幕上映出云彩,颇具自然美,增强了舞台的立体感。侧幕、素色的景片垂挂,剧中人从侧幕出入、服饰多样的色彩可凸显出来。改用立式表演后,舞台设计趋向现代化,特别是灯光的艺术手段融入表演区的结合,使艺术气氛得到美化,木头人表演的创意性也大为增强。

七、演出形式

南派布袋戏的操演形式为“下弄上”。

传统布袋戏班的建制是8人,即演员(正副手)2人,乐员(文武乐)4人,挑笼1人,挑牌楼(戏棚)1人。

布袋戏坐式舞台为演出形式是上棚演员2人,右为头手(又称正手或顶手),左为二手(又称助手或下手)。因主次功用不同,作如上分工。具体而言,布袋戏演员必须练就双手都能演。经常是演员两手同时操纵两个偶人,也就是说,若以演出形式论。在“出将”“入相”两门里可同时有四个人物上场,尤其是布袋戏演员可以同时“生活”在两个角色中,而且可同时操纵两个不同身份、性格各异、思想感情悬殊的人物,甚至是一人一兽。这是布袋戏演出形式上的特殊性,即布袋戏舞台表演的“同时性”问题。演员左手操纵的那个角色,把脚踢出,演员右手操纵的那个角色,身子马上后退,配合非常默契,因两者都是演员一个神经中枢指挥的。另一种“同时性”就是演员套偶人上场时,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带戏上场”的观念特别强,技巧特别纯熟。每当武夫在“走马板”上走台步的时候,演员同时用脚蹬地板,发出嘭嘭嘣嘣的声响,制造气氛与声势,演员几乎是悉心投入角色。

南派布袋的演出形式属于戏曲型。不但有着人戏戏曲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甚至包容着哑剧、杂技等表演形式,其演出风格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随意与虚拟相结合。一些人戏舞台能做到的动作,布袋木偶也能做到。一些人戏舞台难以做到的动作,布袋木偶都能运用自如,如飞天、遁地、潜水、隐身、变形、身躯碎裂、龙腾虎跃、骏马奔驰、奇幻异彩、想象力非常丰富。人们称布袋戏的演出是寓言世界的演出,是一种变幻无穷的演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