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惠安南派布袋戏
2015-08-19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历史渊源:

我国南方布袋戏历史悠久,晋王嘉《拾遗记》载:"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或于掌中备百戏之乐,宛转屈曲于指间。"文中说的是一种指掌技艺,与后世"指头傀儡"相似。闽南布袋戏究竟始于何时?尚无文献可证,但至迟在五代时,泉州已有傀儡戏演出。五代晋江人谭峭《化书》"海鱼"载:观傀儡之暇而不自疑。是泉州傀儡源流为最早的文献记载。至南宋,原与泉州同郡的兴化已有布袋傀儡,当时莆田人刘克庄(1187-1269)《已末元日》云:久向优场脱戏衫,亦无布袋杖头担。即提供了宋代泉郡辖区曾有布袋戏的信息。

明中叶至清末,是闽南布袋戏演出的兴盛时期,清《台湾通志》记有布袋戏传说:此戏发明于泉,约三百年前(明嘉靖年间)有梁炳麟,屡试不第,一日偕友至九鲤仙公庙卜梦,仙公执其手,题曰:功名在掌上。梦醒,以为是科必中,欣然而归,偶见邻人操纵傀儡,略有所感,自雕木偶、以手代线弄之,更见灵活,乃籍稗史野乘、编造戏文、演于里中。据闽南民间口碑资料:梁为明嘉靖间人,赴试落第,愤然而归,流落街头说书,然碍于面子,不愿抛头露面,以"隔帘表古"形式说书,在布袋小舞台上挂帘遮挡,并隐身其后说书。街头听者帘外闻之,感其语言生动,劝之手托偶人,兼说并做表演故事,形象而传神,遂成表演的说书,此番令其声名大振,被誉为"戏状元"。《台湾通志》"风俗志"载: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这一史料印证了布袋戏源于说书的痕迹。《中国木偶艺术》台湾省木偶艺术一章中也记载了清代乾隆中叶,台湾布袋戏由福建泉州传入的史实。证明了清乾隆年间泉属诸县布袋戏演出已经相当盛行,并跨海传至台湾。至清中末叶,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等地的布袋戏,演出非常活跃,并出现许多著名的艺人。惠安的布袋戏以涂寨为中心遍及全县,计有60多台。但到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惠安布袋戏只剩20多台,处境维艰,艺人生活难以为继。

新中国建立后,布袋戏艺人获得新生,生活有了保障,社会地位相应提高。泉州地区的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安溪等县,陆续组建布袋戏(掌中木偶)剧团。新时期以来,南派布袋戏艺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泉州市所属晋江、惠安等地有专业布袋戏(掌中木偶戏)各一个,以及民间部分职业布袋戏剧团。

基本内容:

一、布袋戏的形象构造

(一)布内套(人仔腹)制作

布内套的制作,主要根据每位演员手掌大小、手指长短而定。因布袋戏演员套用的偶人多为专用,通用的较少,须服从演员的操作需要。布内套分文套、武套两种,文套较大,长5寸,宽(至袖口)8寸,胸、腰宽4寸,袖口宽1寸8分;武套较小,为适应武打动作利捷之需长5寸、宽(宽袖口)6至7寸,袖口宽1寸5分,胸腰宽4寸,腰身与袖裁剪成斜形,套起来紧身。

(二)开领,安装木偶头

领的直径大小,根据木偶头颈部下口的直径而定。头部位置先定端正,对准鼻尖,取好中轴线,再对两耳,是否对称;再对双手,是否平衡。然后缝上木偶头,规定线孔为8孔,头部位置定正后,8个线孔为位置就定下来。

(三)袖口缝上双手

偶人的手(木偶)有两种:一是文手,一般是大拇指翘出,余四指并拢,可开合,便于取物放物;二是武手,为握拳式,掌心空,供执武器之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