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邵武三角戏
2015-08-19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分页区域:邵武市城区和各乡镇及光泽、泰宁县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邵武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7。2’至117。52,,北纬26。55’至27。35’。总面积2836.73平方公里。地势走向大致是西南和东北往中部河谷倾斜。山峦重叠,蜿蜒起伏,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97座,最高点为大埠岗镇的撒网山,海拔1523.9米。市区海拔192米,最低处为洪墩镇水口寨村,海拔130米。闽江的一级支流富屯溪,发源于境内桂林乡盖竹村巫山之北茶花隘下,流经光泽折回邵武,由西北流向东南,经水口寨村流入顺昌县,流经境内全长99公里。    邵武气候温暖潮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市设4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人口30万,其中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畲、回、苗等14个少数民族共6102人。

历史渊源:

三角戏是流传于邵武、光泽、泰宁的地方剧种。起源问题史书上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民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三角戏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源于江西“采茶灯”;第二种说法是,大约在清乾隆年间,江西的采茶分两支向外发展,一支向浙江演化成睦剧,另一支向福建演化为邵武三角戏。三角戏的140多个传统剧目中,竟有70%左右与江西采茶戏同名。二种说法,在三角戏出现的时间上存在差异,但三角戏是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上一致的,从而肯定邵武三角戏,是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的。

基本内容:

三角戏语言朴实、风趣,有时还特意穿插些地方方言,而且大多数是喜剧、闹剧,也有少数悲剧。内容多为家庭纠葛、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之类的故事,而且大多有劝世的意义,教育人们多行善、戒奢好劳,深受农民阶层观众的喜欢。三角戏亦写作三脚戏,剧中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故称三角班。主要流布于闽北的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和建阳等十余个县市。   三角戏的曲调分为二类:一是专曲专用,即一支曲牌只用于一个剧目;另一类是通用于任何剧目的“湖广调”。曲牌名称多以剧目名称而定,如“《凤凰山》则是《凤凰山调》。也有用角色名称定,如《凤凰山老包调》。还有以地名为曲牌名称的,如《赣州调》、《凤阳调》、《川调》等。无论用什么曲调,都是男女同腔。早先三角戏的器乐伴奏很独特,只有大锣、小锣、冬鼓、北鼓、小钹、木鱼六种。实际上是清唱加打击乐 ,解放后才加入竹笛、唢呐、胡琴、琵琶等。锣鼓曲调有大金钱花、小金钱花、出介、入介、长介、短介、摇介及“湖广调”的锣鼓。三角戏的表演技巧与其他剧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旦角出场均倒着走,且手舞手绢绸带,身段优美活泼;丑角多用扇子,走矮子步,加之插科打诨,风趣滑稽;道白多为江西腔的土官话和邵武地方方言,易懂且幽默,由此可见,邵武三角戏是一个即古朴又原始的全国独有的一个剧种。

目前已知三角戏传统剧目有140多个,代表作有《青龙山》《十八滩》《砂子岗》《凤凰山》《姑嫂观灯》《雇长工》《下南京》等。没有原始手抄本,均为师傅口传。目前收录的50多个剧目,保存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现代戏的代表作有《沿山红路》《三世仇》《江姐》《三月三》等。2003年,邵武市艺术团创作的三角小戏《双喜临门》参加福建省22届戏剧节,分获六个一等奖。

濒危状况:

邵武三角戏,由于“十年”动乱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在广大农村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邵武三角戏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如今三角戏老艺人不足20人,且后继乏人;传统剧目和曲调散失;农村业余剧团简陋,演出剧目陈旧;过去农村人人都会唱上一段三角戏,而今只有庙会、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才能见到十多人组合的三角戏班,加之道具、服装简单,演员未受正规训练。剧目和唱腔原始,喜欢的群众愈来愈少。而城区喜爱三角戏的青年人更为少数,如不抢救,将之失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