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三角戏语言朴实、风趣,有时还特意穿插些地方方言,而且大多数是喜剧、闹剧,也有少数悲剧。内容多为家庭纠葛、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之类的故事,而且大多有劝世的意义,教育人们多行善、戒奢好劳,深受农民阶层观众的喜欢。三角戏亦写作三脚戏,剧中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故称三角班。主要流布于闽北的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和建阳等十余个县市。 三角戏的曲调分为二类:一是专曲专用,即一支曲牌只用于一个剧目;另一类是通用于任何剧目的“湖广调”。曲牌名称多以剧目名称而定,如“《凤凰山》则是《凤凰山调》。也有用角色名称定,如《凤凰山老包调》。还有以地名为曲牌名称的,如《赣州调》、《凤阳调》、《川调》等。无论用什么曲调,都是男女同腔。早先三角戏的器乐伴奏很独特,只有大锣、小锣、冬鼓、北鼓、小钹、木鱼六种。实际上是清唱加打击乐 ,解放后才加入竹笛、唢呐、胡琴、琵琶等。锣鼓曲调有大金钱花、小金钱花、出介、入介、长介、短介、摇介及“湖广调”的锣鼓。三角戏的表演技巧与其他剧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旦角出场均倒着走,且手舞手绢绸带,身段优美活泼;丑角多用扇子,走矮子步,加之插科打诨,风趣滑稽;道白多为江西腔的土官话和邵武地方方言,易懂且幽默,由此可见,邵武三角戏是一个即古朴又原始的全国独有的一个剧种。
目前已知三角戏传统剧目有140多个,代表作有《青龙山》《十八滩》《砂子岗》《凤凰山》《姑嫂观灯》《雇长工》《下南京》等。没有原始手抄本,均为师傅口传。目前收录的50多个剧目,保存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现代戏的代表作有《沿山红路》《三世仇》《江姐》《三月三》等。2003年,邵武市艺术团创作的三角小戏《双喜临门》参加福建省22届戏剧节,分获六个一等奖。
濒危状况:
邵武三角戏,由于“十年”动乱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在广大农村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邵武三角戏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如今三角戏老艺人不足20人,且后继乏人;传统剧目和曲调散失;农村业余剧团简陋,演出剧目陈旧;过去农村人人都会唱上一段三角戏,而今只有庙会、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才能见到十多人组合的三角戏班,加之道具、服装简单,演员未受正规训练。剧目和唱腔原始,喜欢的群众愈来愈少。而城区喜爱三角戏的青年人更为少数,如不抢救,将之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