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区域:福建省的闽北各县(市),闽南的漳州、闽西龙岩、长汀、沙县、将乐等周边县市。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南平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侧,东经117度12分至119度12分,北纬26度14分至28度02分之间,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总面积五分之一的闽北土地上,生活着以汉族为主,还有畲、回、满、壮、高山、蒙古、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300万人民,由南平市领辖延平一区、4个县级市、5个县。南平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7℃—19度。以丘陵地为主的山区地貌,主要山脉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杉岭山脉的黄岗山主峰海拔2158米,是福建,也是东南大陆的最高山峰。南平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的竹乡,南方的林区,福建的粮仓,森林面积179万公顷,覆盖率68.3%,绿化程度达83.7,林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被誉为“绿色金库”,粮食年产180万吨,年向国家提供50万以上商品粮,水能资源巨大,河流17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水能蕴藏量达387万千瓦,居全省之首。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903处,其中钽铌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闽北是福建沿海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武夷山、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天然植物园”——建瓯万木林。闽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名人辈出,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民族英雄李纲、《沧浪诗话》作者严羽、宋“婉约派”词宗柳永、“程门立雪”者游酢和杨时,“道南第二人”罗从彦,等等。
历史渊源:
南词戏,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从苏州传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原为滩簧小调,唱、白均用苏州“土官话”,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曲调有“大调”与“小调”两类,清中叶至民国期间,南词在南平得到了发展(1796—1820),成立的第一个班社叫“静逸轩”,参加者多是知识界人士与商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立有“以成社”;清同治十年(1871年),南平天主教徒组织“三德堂”;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同乐轩”;民国5—35年(1916—1946年),又有“鹤鸣社”、“庚韵琴社”等组织,民国26年(1937年),顺昌县元坑洋坊农民自发组织“乐春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3年,在原有南词清唱的琴社基础上,南平成立第一个业余剧团,1960年2月,南平市创办了南词艺术学校,挖掘、整理、编印《南词音乐》作为教材,1964年,成立南平南词戏实验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解散,直至1981年5月恢复。
基本内容:
福建南平南词在未搬上舞台之前一向属坐唱形式,演唱者七至十多人不等,每人手操一件乐器,边奏边唱,以唱为主夹以道白。南平南词坐唱分文武场,以八字型排两边,文场在左边,是一些拉弦、弹拔乐器,分别为:杨琴一架、三弦(定弦合上尺六)、琵琶一把(定弦上尺六)、大鼓架、椰胡两把。另一边是武场,分别是:鼓板、小锣、小拔、铜铃、大锣架等打击乐器各一个,操鼓板乐器者兼唱,笙和笛只在唱小曲和昆曲头尾时用做伴奏。这些乐器排列以三面围坐一方桌,或合并两张八仙桌,桌上设花瓶、烛台、香炉等饰物,并有桌围、椅披等铺陈。中间放有笙盘架,上面安放乐器,笙摆中间,架子上摆放二胡,笛子唢呐则放在小桌子上,南平南词戏在未改成戏曲搬上舞台之前,从未化妆演出过,演唱者身穿长袍,一人唱一角色,唱的多是代言体的小戏,行当分生、旦、丑、未(大花脸)、副(副丑)、小生以及正、贴旦,都用假嗓唱,以前也从未有过女子参与演唱,都是以男子的小嗓代替女声,老生、老旦、丑、未、副用本嗓(阳嗓)。南平南词主要演唱一些经昆曲剧本改编的折子戏,内容多是抒情的、以才子佳人为题材的小戏。南平南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天官赐福》、《洛阳桥》、《父子店会》、《僧尼会》、《闹学》等40余个,南平南词在演唱正式曲目外,还经常演唱一些杂韵小调作为余兴节目,或作为曲目之间的过渡。杂韵数量很少,小调数量较多,都是江南一带的民歌小调,已知杂韵4个,民歌小调22个,器乐曲牌14个,大吹曲牌17个。南词戏的音乐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俗称“八韵南词”,即正板八句,一句一韵所以叫“八韵”,其中韵调有涛韵、峰韵、秋韵、旭韵、津韵、云韵、霞韵、武马韵、凡工韵等腔律,然后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组成各种不同的曲调。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南平南词演奏乐器分吹奏乐类、打击乐类、拉弹乐三大类别:1、吹奏类:唢呐类分:高音唢呐(亦称小唢呐)、中音唢呐;竹笛类分:苏笛、梆笛、曲笛2、打击乐类:檀板、板鼓、松鼓、丝钹、手锣(比小锣小,是传统乐器)、大小锣、钹、木鱼等3、拉弹乐类:弹奏乐:扬琴、琵琶、三弦;弦乐:高胡、二胡、中胡、壳胡(比板胡大,充低音胡)、福建南词现存抄本的目录有:《一见才郎》、《十八板》、《九子升官》、《三更天》、《女告状》、《三星》等63本,发掘于1920年至1963年,现存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现存南词曲目手抄本,均系1963年挖掘抢救福建传统剧目工作中所收集抄录之版本,现有存本共119册,其中南词老艺术家邱德民口述占90册,剧目50出,标明发掘年代的35册,绝大多数剧目发掘于1920-1930年之间,由将乐县文化馆保存的抄本29册,曲目23出,共有剧目73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创的南词戏有《贴心人》《争春夺宝》《紫气东来》《大街小巷》《竹林劫》《古渡风情》《太阳山》《野媳妇》《山乡恋歌》等现代戏三十余出。
濒危状况:
南平南词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许多发掘、抢救、传承、弘扬工作,活动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一、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南词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流行文化、电视、电影、游戏等文化娱乐产业对戏曲的冲击越来越大,网络文化,特别是近年来外来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更是挤压了南词的生存空间。主要是体现在观众源方面,观众的数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南词的生存土壤,由此造成演出市场萎缩,导致南词戏的枯萎与衰落。专业剧团如此,而民间原先的班社就更难生存。二、区域经济影响南词戏的发展。南平地处闽北山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政府财政对南词戏的发展的投入相对较少。民间经济不够富裕,影响了文化消费。原先民间因红白喜事、社火庙会都会聘请戏曲班社演出,但近年来因多元化文化冲击、经济滞后等原因,这种状况已几近无存。三、人才不足,制约了南词戏的传承与发展。一些颇有造诣的南词艺人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由于演出少、行当不齐、剧团的不景气、市场经济的冲击,近年培养的南词戏演员纷纷转行、调离。从1981以来,南词共培养四代传承人,合计86人,至目前仅剩15人,而这种状况还在加剧。造成目前即将断代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