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福建南平南词在未搬上舞台之前一向属坐唱形式,演唱者七至十多人不等,每人手操一件乐器,边奏边唱,以唱为主夹以道白。南平南词坐唱分文武场,以八字型排两边,文场在左边,是一些拉弦、弹拔乐器,分别为:杨琴一架、三弦(定弦合上尺六)、琵琶一把(定弦上尺六)、大鼓架、椰胡两把。另一边是武场,分别是:鼓板、小锣、小拔、铜铃、大锣架等打击乐器各一个,操鼓板乐器者兼唱,笙和笛只在唱小曲和昆曲头尾时用做伴奏。这些乐器排列以三面围坐一方桌,或合并两张八仙桌,桌上设花瓶、烛台、香炉等饰物,并有桌围、椅披等铺陈。中间放有笙盘架,上面安放乐器,笙摆中间,架子上摆放二胡,笛子唢呐则放在小桌子上,南平南词戏在未改成戏曲搬上舞台之前,从未化妆演出过,演唱者身穿长袍,一人唱一角色,唱的多是代言体的小戏,行当分生、旦、丑、未(大花脸)、副(副丑)、小生以及正、贴旦,都用假嗓唱,以前也从未有过女子参与演唱,都是以男子的小嗓代替女声,老生、老旦、丑、未、副用本嗓(阳嗓)。南平南词主要演唱一些经昆曲剧本改编的折子戏,内容多是抒情的、以才子佳人为题材的小戏。南平南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天官赐福》、《洛阳桥》、《父子店会》、《僧尼会》、《闹学》等40余个,南平南词在演唱正式曲目外,还经常演唱一些杂韵小调作为余兴节目,或作为曲目之间的过渡。杂韵数量很少,小调数量较多,都是江南一带的民歌小调,已知杂韵4个,民歌小调22个,器乐曲牌14个,大吹曲牌17个。南词戏的音乐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俗称“八韵南词”,即正板八句,一句一韵所以叫“八韵”,其中韵调有涛韵、峰韵、秋韵、旭韵、津韵、云韵、霞韵、武马韵、凡工韵等腔律,然后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组成各种不同的曲调。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南平南词演奏乐器分吹奏乐类、打击乐类、拉弹乐三大类别:1、吹奏类:唢呐类分:高音唢呐(亦称小唢呐)、中音唢呐;竹笛类分:苏笛、梆笛、曲笛2、打击乐类:檀板、板鼓、松鼓、丝钹、手锣(比小锣小,是传统乐器)、大小锣、钹、木鱼等3、拉弹乐类:弹奏乐:扬琴、琵琶、三弦;弦乐:高胡、二胡、中胡、壳胡(比板胡大,充低音胡)、福建南词现存抄本的目录有:《一见才郎》、《十八板》、《九子升官》、《三更天》、《女告状》、《三星》等63本,发掘于1920年至1963年,现存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现存南词曲目手抄本,均系1963年挖掘抢救福建传统剧目工作中所收集抄录之版本,现有存本共119册,其中南词老艺术家邱德民口述占90册,剧目50出,标明发掘年代的35册,绝大多数剧目发掘于1920-1930年之间,由将乐县文化馆保存的抄本29册,曲目23出,共有剧目73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创的南词戏有《贴心人》《争春夺宝》《紫气东来》《大街小巷》《竹林劫》《古渡风情》《太阳山》《野媳妇》《山乡恋歌》等现代戏三十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