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区域:柘荣县及闽东北、浙南一带周边地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柘荣县位于东经119°43′—120°24′,北纬27°05′—27°19′之间,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太姥山西麓,东连福鼎,西接福安,南临霞浦,北与浙江泰顺县毗邻。104国道贯穿南北,素有“闽浙咽喉”之称。全县土地面积552.78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古时为扬州属地,春秋属越,秦时为闽中群(今属福州),唐朝以后,由于战乱原因,中原流民迁入柘荣地界定居。柘荣县是闽东北的内陆山区,太姥山脉盘亘境内,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山峦重叠,群峰耸峙,沟壑纵横,盘谷错综其间,属中山,低山类型区,平均海拔500米以上。由于受地形影响,柘荣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历史渊源:
唐朝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流民迁入柘荣地界定居,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中原文化在此积淀并与新的特殊环境结合,形成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柘荣民间艺术——有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以指头戏(布袋戏)等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曲艺等等;这些民间艺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是柘荣人民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布袋戏是木偶戏的一种。柘荣布袋戏最初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来的,只是到了唐代正式称做“布袋戏”,发展于后唐(公元923~936),至明朝洪武帝朱元璋(1644年)时达到巅峰。柘荣布袋戏现存可考的历史始于清光绪五年(1879),一直延续至今。
柘荣布袋戏原本只是“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的简陋舞台,到了清代才发展出精雕细琢的戏台与戏偶,清代以后便已发展成风行民间的剧种。由最初的郑贤为师傅带来走江湖的笼底戏,演变成热闹喧哗的连台戏和折子戏,铿锵明快的节奏配上跑马、对打、跳花窗、摆阵等的特技演出,精彩逗趣地走入民间生活。
基本内容:
1、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历史悠久。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其行头简单,木偶、道具、戏台、乐器全部加在一起,一担便可挑上。每到一地演出,艺人将折叠的组合戏台打开,架在一张方桌之上。戏台两侧红色柱子上,刻有诸如“方寸之中行万里,一人手上演百官”的楹联。中间隔以镂空雕花的木板屏风,以便艺人从中看出自己所操纵表演。屏风左右挂着一尺宽的“出将”、“入相”两门帘,为戏中人物登台、下场之门。戏一开演,艺人用手指顶住木偶演戏,以脚踩动木架上的配件击打大锣、小锣、镲等乐器,嘴里或说、或唱,手、脚、嘴并用,热闹非常.
2、布袋戏的演出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包括了演师和音乐演奏,包括了锣、鼓、钞、钹、二胡、唢呐等乐器,后场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布袋戏的功力所在,布袋戏有句行话这么说:“三分前场,七分后场”正说明了后场是布袋戏的精髓所在。
3、演出剧目。布袋戏的传承着重在布袋木偶的操纵技巧与音乐搭配,对于演出的剧本大多是以口耳相传,因此布袋戏的传统剧本保存较少。其剧本以古书、演义小说等为主。特别是以章回小说改编的戏(通称为“小说戏”,也称“古书戏”)为主要,大体上又分 “历史戏”和 “剑侠戏”。 而 “小说戏”又细分为办案为主的“审堂戏”或“公案戏”,如包公案等。总的来说柘荣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剧目主要有,《说唐》、《说岳》、《白蛇传》、《水浒传》、《七侠五义》、《陈三娘》、《锦香亭》、《三探亲友楼》、《父子两状元》、《大破天雄山》、《武则天》、《五美兴唐》、《八美打擂》、《万花楼》、《七剑十三侠》、《粉妆楼》、《五虎平西》、《罗通扫北》、《乾隆下江南》、《甘国宝过台湾》、《封神榜》、《再生缘》、《十粒金弹》、《二国皇》、《正德游江南》、《三探玲珑楼》、《包公开棺判》、《真假皇太子》、《绿牡丹》、《杨家将》、《薛刚反唐》等。近年来布袋戏艺人还自编一些与形势相结合的戏目,如宣传计划生育、防火、安全等的剧目。一般戏师傅都能表演六、七十本戏目,每本表演三、四个小时。
4、柘荣布袋戏音乐曲调为温州和剧。音乐曲调和唱念对白的声腔贴近方言,十分口语化,深得群众欢迎。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1、布袋戏乐器:鼓(箍鼓)、大锣、小锣、钞、钹、铙、二胡、唢呐、梆子等。
2、布袋戏的道具有:各式服装、鞋、帽、须、孔雀翎等、十八般武器(刀、剑、斧、钩、叉等)、雨伞、酒壶、酒杯、神主牌、令牌、圣旨牌等、马、驴、轿子、猴子等、模仿各种声音的器具。
3、布袋木偶有七生、八旦、十三丑。最多可达六七十个木偶。七生:文生、武生、青生、员外衣、老外衣、八封衣、三花脸。八旦:青衣、红衣、梅香、丑妇、武旦、妇莽、宫在、当家旦
濒危状况:
柘荣布袋戏虽然在柘荣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工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 柘荣布袋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是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丧事从简;婚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柘荣布袋戏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布袋戏在广大乡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2、 一些有造诣的布戏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弃艺改行,有的相继去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承传,民间布袋戏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柘荣布袋戏日益濒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娱乐的多元化,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审美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传统的民间艺术—柘荣布袋戏的兴趣愈来愈淡漠,民间布袋戏艺人外出演出活动愈来愈少,布袋戏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