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柘荣布袋戏
2015-08-19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分页区域:柘荣县及闽东北、浙南一带周边地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柘荣县位于东经119°43′—120°24′,北纬27°05′—27°19′之间,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太姥山西麓,东连福鼎,西接福安,南临霞浦,北与浙江泰顺县毗邻。104国道贯穿南北,素有“闽浙咽喉”之称。全县土地面积552.78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古时为扬州属地,春秋属越,秦时为闽中群(今属福州),唐朝以后,由于战乱原因,中原流民迁入柘荣地界定居。柘荣县是闽东北的内陆山区,太姥山脉盘亘境内,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山峦重叠,群峰耸峙,沟壑纵横,盘谷错综其间,属中山,低山类型区,平均海拔500米以上。由于受地形影响,柘荣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历史渊源:

唐朝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流民迁入柘荣地界定居,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中原文化在此积淀并与新的特殊环境结合,形成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柘荣民间艺术——有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以指头戏(布袋戏)等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曲艺等等;这些民间艺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是柘荣人民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布袋戏是木偶戏的一种。柘荣布袋戏最初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来的,只是到了唐代正式称做“布袋戏”,发展于后唐(公元923~936),至明朝洪武帝朱元璋(1644年)时达到巅峰。柘荣布袋戏现存可考的历史始于清光绪五年(1879),一直延续至今。

柘荣布袋戏原本只是“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的简陋舞台,到了清代才发展出精雕细琢的戏台与戏偶,清代以后便已发展成风行民间的剧种。由最初的郑贤为师傅带来走江湖的笼底戏,演变成热闹喧哗的连台戏和折子戏,铿锵明快的节奏配上跑马、对打、跳花窗、摆阵等的特技演出,精彩逗趣地走入民间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