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区域:
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漳浦县佛潭镇,龙海县海澄镇、南靖县、长太县及其周边地区。广东湛江地区、台湾省、香港、澳门、东南亚地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的最南部,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闽南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土地面积为12607平方公里,东经117°——118°,北纬23°——26°之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北多山,东南濒海,东连厦门特区,西靠龙岩,南临汕头特区,北接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主要水系九龙江(亦叫“芗江”),干流长258公里,是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面积560多平方公里,也是福建省最大的冲积平原。鹰厦铁路和福厦、漳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公路水运四通八达。海岸线长680多公里,有不少天然深水良港。以东山港为起点,东去高雄只有143海里,南下香港也仅 210海里,是福建省离港澳台最近的地区。
属南亚热带气候的漳州市,年平均气温21°,雨量15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无霜期达330天左右。在这美丽土地上,稻麦一年三熟,江海鲜虾肥美,四季百花争艳,常年佳果飘香,素有“鱼米之乡”、“花果之乡”的美称。
历史悠久的漳州,从市郊莲花山旧石器的发现,表明漳州地区的先民在4万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沃土上。公元686年建置漳州,至今已有1320年。现在漳州市是福建省直辖市,下辖八县一市二区,即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长泰县和华安县。全市总人口450万。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等外,还出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林纤、陈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近代著名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等。而蜚声海内外、30多次出国献艺被中外人士誉为“世界第一流艺术”的布袋木偶戏。就扎根于漳州这片沃土之中。
历史渊源:
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晋《拾遗记》记载:“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宛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衔丽于时”。还有敦煌莫高窟作于盛唐的一幅壁画《弄雏》,画中是一位妇女用指掌在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
漳州布袋戏始于何时,尚缺少明确的历史文献。但南宋时漳州木偶戏已相当兴盛,漳州知州朱熹(1190)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
明清木偶戏发展的特点是流传迁居很频繁,形成各地铺开、支派繁多的局面。如广东粤西木偶戏始之吴川、电白,而这两个县的居民原是福建移民,故当地老艺人认为粤西之木偶戏自福建传来。湛江地区的单人木偶,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漳浦一带传去,今粤西单人木偶表演武打,仍保留漳州布袋戏原貌。台湾北管布袋戏的道白是用漳州腔演出,故台湾学者和布袋木偶戏人士也都认为是从漳州传入。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后来有人将牡丹亭派列入福兴派)。“福春”派创始人陈文浦,“福兴”派创始人林鹏。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七代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漳州布袋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布袋戏艺术向全国范围传播和走向世界的黄金时期。艺术上的继承、革新、和提高成绩尤为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是举世公认的优秀剧种。1951年5月龙溪县率先成立了“南江木偶剧团”,选出郑福来任团长;1953年漳浦县成立以杨胜为团长的艺光木偶剧团;继之,海澄的庄饭、龙溪吴长元、长泰蔡清根等名老艺人也先后出面组团。1959年3月漳州南江和漳浦艺光合并成立了龙溪专区木偶剧团,集中了郑福来、杨胜、陈南田等优秀的布袋戏艺术家为骨干,并充实了龙溪专区艺校木偶科由杨胜、陈南田为教师培养的一批首届毕业的新生力量,作为进行艺术改革的试验园地。同年11月被省文化局定为重点剧团,业务上归省直接领导。五十年代末全区专业、半专业的布袋木偶剧团已达25个。“文化大革命”中漳州地区地方戏剧团全部横遭强行解散的厄运,布袋木偶戏由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幸存保留木偶演出队伍,归属地区文艺宣传队领导。“文化大革命”后立即恢复为龙溪地区木偶剧团(现名漳州市木偶剧团)是福建省重点剧团,实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受到特殊保护。全市尚有30多个民间职业班社,从业人员近四百人。漳州布袋戏的足迹已遍及全国廿多个省(市)和欧、亚、澳洲、美洲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福州和日本等地播下了艺术种子。
基本内容:
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丰富、修饰、体现布袋木偶戏的内涵。
1、 木偶表演:布袋木偶戏的偶人操控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支撑左右两臂,可一人操纵一个木偶,也可双手同时操纵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的角色与人戏相同,基本上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档。每个行档里仍有不同的区别和名称。此外还擅长表现神话里的各种人物及飞禽走兽,和表演人戏无法表现的各种动作。布袋木偶戏注重突出动作准确性、表演技巧性、人物细腻性、内容趣味性。
2、 剧目:布袋木偶戏的传统剧目有幕表戏、全本戏,坠子戏(折子戏)、连台本戏。新中国成立后,演出剧目除了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之外,还创作大量新编古装戏、神话剧、现代戏、儿童剧、童话剧、课本剧、小品以及影视剧。
3、 音乐:漳州布袋戏音乐,一般均随当地流行的戏曲剧种,使用各种民族乐器,清中叶布袋戏以汉剧为主,民国初改唱京剧,芗剧兴起以后多用芗剧演唱。但打击乐一直保持京剧风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音乐开始根据剧目特点进行配曲,故有京剧、芗剧、民间音乐、儿童音乐、歌舞音乐及流行音乐等各种乐调兼容并蓄。
4、 木偶造型:漳州布袋戏的木偶造型十分精巧,木偶头的雕刻艺术更是驰名海内外,具有工艺品的珍藏价值。近代负有盛名有徐年松家族和许盛芳家族。布袋木偶头造型分为脸谱类、写实夸张类和变形类以及各种动物类,有二百多种造型以及各种动物造型。
5、 服装制作:布袋木偶戏戏装与京剧戏装相似,常用的有长靠、短靠、袍、衣、裤、裙等制作,服装的材料全用绸缎,做工精细,而且全采用漳绣制成。(漳绣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刺绣工艺,相传始于宋代,为明清朝贡品。)
6、 舞台美术:传统布袋戏的舞台仅为一桌二椅是以时空自由的假定性布城、车旗等发展而来。1952年舞台改“坐式”为“立式”后。拓宽舞台表演空间。60年代,舞台又增大到16尺,以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调整,1978年,舞台美术设计师从剧情发展和表演上的需要出发,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创造多层次、可移动和可复式的立体表演空间,加上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灯光音响效果,为布袋戏提供更大的立体表演空间,舞台灯光与表演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一、演出剧目
“始于晋,兴于宋,盛于明”的漳州布袋戏,历代表演艺术家们积累了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先后在1953年、1963年两次从社会上招聘十几位文字功力好、书写清秀的知识青年集中起来,分别为布袋戏老艺人记录口述剧本,全部用毛边纸行笺抄成,一式3份存档。然后注释、编印《传统剧目选》(龙溪布袋戏)2集;选出优秀传统剧目8个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福建卷)。此项浩大的发掘、抢救、整理布袋戏传统剧目工程,受到文化部、省人民政府的肯定与赞扬,也得到了省内外戏剧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乐器
布袋木偶戏早期乐队简单,只有一个打鼓和一两个乐手就可以开锣演戏。随着艺术发展的需要,即有民族乐队,管弦乐队、电声乐队来伴奏,乐队主弦手能使用不同音乐风格的主奏乐器和特色乐器,其中包括多种打击乐器。
三、道具制作
布袋木偶戏道具的制作与使用,丰富了布袋戏表演,艺术家广开才智充分运用各种精巧的道具、特技手法、使木偶艺术的再现接近生活拟人化表演,如:木偶表演吸烟、斟酒、喝水、合扇、戴眼镜、写字等等特技性动作,令人目不暇接,遐想联蹁,产生无穷的乐趣。“通”,木偶表演使用的辅助棒,所谓的“通”是由小竹制成的“直通”“弯通”发展到有关节活动自如的“关节通”与“手指通”。“通”的应用使木偶形象更加贴近现代人优美和魁梧,充实丰富了表演形式,为布袋戏艺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光彩。
濒危状况:
由于戏曲不景气和多元化娱乐形式的影响。漳州市木偶剧团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布袋戏陷入了迷惑和困境之中。
(1)经济制约发展
一个好的作品,制作越精细,品质越高,越容易打动观众。也只有高质量的精益求精的作品,才能吸引观众。然而要想进一步加强艺术生产和精品创作,就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这几年资金的短缺常常困扰剧团,为参加会演,调演新创作几台大戏,在上级投入排戏资金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剧团把演出收入和平常积累的资金都用在排戏上,使原来已贫困的剧团更加赤贫。如今新的艺术生产和剧目创作在经济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2)设施陈旧落后
木偶剧团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拆旧庙,用旧料,搭盖了一座排练厅,现已年久失修,到处漏雨。墙壁斑剥损坏,裂痕随处可见。更为严重的是唯一个排练场所已被列为危房不得使用。但剧团缺乏资金无力翻修,又没有新的场地可供排练,演职员们只好冒险在这濒临倒塌的场所里忘我地工作着。这座排练厅目睹着一个个优秀的节目从这里诞生,并且多次获得全国奖项,它的陈旧与木偶剧团辉煌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演出设备老化
剧团现有演出设备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不但档次低、落后,且十分简陋,陈旧,有的已无法使用,根本谈不上舞台现代化,高科技的应用。布袋木偶戏的特技表演是一大优势,但受设备限制,影响演出效果和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4)人材青黄不接
多年来剧团处境困难,演职员常年在外演出,生活待遇差,演职员除基本工资和外出演出住勤补助外,没有福利与奖金,很清贫。造成一些人不安心工作,尤其是青年演职员,想方设法调出。“文革”后福建省艺术学校木偶班培养出来的首批专业人材几乎全部流失,加上老一辈艺术家有的离退,新人在艺术上功力不够、经验不足,目前演职员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虽然艺校木偶班近几年又培养了几批演员充实到剧团,但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磨练,如何让新演员树立敬岗爱业思想,立志终身从事布袋木偶事业,是剧团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正文:
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丰富、修饰、体现布袋木偶戏的内涵。
1、 木偶表演:布袋木偶戏的偶人操控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支撑左右两臂,可一人操纵一个木偶,也可双手同时操纵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的角色与人戏相同,基本上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档。每个行档里仍有不同的区别和名称。此外还擅长表现神话里的各种人物及飞禽走兽,和表演人戏无法表现的各种动作。布袋木偶戏注重突出动作准确性、表演技巧性、人物细腻性、内容趣味性。
2、 剧目:布袋木偶戏的传统剧目有幕表戏、全本戏,坠子戏(折子戏)、连台本戏。新中国成立后,演出剧目除了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之外,还创作大量新编古装戏、神话剧、现代戏、儿童剧、童话剧、课本剧、小品以及影视剧。
3、 音乐:漳州布袋戏音乐,一般均随当地流行的戏曲剧种,使用各种民族乐器,清中叶布袋戏以汉剧为主,民国初改唱京剧,芗剧兴起以后多用芗剧演唱。但打击乐一直保持京剧风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音乐开始根据剧目特点进行配曲,故有京剧、芗剧、民间音乐、儿童音乐、歌舞音乐及流行音乐等各种乐调兼容并蓄。
4、 木偶造型:漳州布袋戏的木偶造型十分精巧,木偶头的雕刻艺术更是驰名海内外,具有工艺品的珍藏价值。近代负有盛名有徐年松家族和许盛芳家族。布袋木偶头造型分为脸谱类、写实夸张类和变形类以及各种动物类,有二百多种造型以及各种动物造型。
5、 服装制作:布袋木偶戏戏装与京剧戏装相似,常用的有长靠、短靠、袍、衣、裤、裙等制作,服装的材料全用绸缎,做工精细,而且全采用漳绣制成。(漳绣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刺绣工艺,相传始于宋代,为明清朝贡品。)
6、 舞台美术:传统布袋戏的舞台仅为一桌二椅是以时空自由的假定性布城、车旗等发展而来。1952年舞台改“坐式”为“立式”后。拓宽舞台表演空间。60年代,舞台又增大到16尺,以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调整,1978年,舞台美术设计师从剧情发展和表演上的需要出发,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创造多层次、可移动和可复式的立体表演空间,加上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灯光音响效果,为布袋戏提供更大的立体表演空间,舞台灯光与表演共同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