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晋《拾遗记》记载:“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宛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衔丽于时”。还有敦煌莫高窟作于盛唐的一幅壁画《弄雏》,画中是一位妇女用指掌在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
漳州布袋戏始于何时,尚缺少明确的历史文献。但南宋时漳州木偶戏已相当兴盛,漳州知州朱熹(1190)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
明清木偶戏发展的特点是流传迁居很频繁,形成各地铺开、支派繁多的局面。如广东粤西木偶戏始之吴川、电白,而这两个县的居民原是福建移民,故当地老艺人认为粤西之木偶戏自福建传来。湛江地区的单人木偶,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漳浦一带传去,今粤西单人木偶表演武打,仍保留漳州布袋戏原貌。台湾北管布袋戏的道白是用漳州腔演出,故台湾学者和布袋木偶戏人士也都认为是从漳州传入。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后来有人将牡丹亭派列入福兴派)。“福春”派创始人陈文浦,“福兴”派创始人林鹏。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七代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漳州布袋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布袋戏艺术向全国范围传播和走向世界的黄金时期。艺术上的继承、革新、和提高成绩尤为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是举世公认的优秀剧种。1951年5月龙溪县率先成立了“南江木偶剧团”,选出郑福来任团长;1953年漳浦县成立以杨胜为团长的艺光木偶剧团;继之,海澄的庄饭、龙溪吴长元、长泰蔡清根等名老艺人也先后出面组团。1959年3月漳州南江和漳浦艺光合并成立了龙溪专区木偶剧团,集中了郑福来、杨胜、陈南田等优秀的布袋戏艺术家为骨干,并充实了龙溪专区艺校木偶科由杨胜、陈南田为教师培养的一批首届毕业的新生力量,作为进行艺术改革的试验园地。同年11月被省文化局定为重点剧团,业务上归省直接领导。五十年代末全区专业、半专业的布袋木偶剧团已达25个。“文化大革命”中漳州地区地方戏剧团全部横遭强行解散的厄运,布袋木偶戏由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幸存保留木偶演出队伍,归属地区文艺宣传队领导。“文化大革命”后立即恢复为龙溪地区木偶剧团(现名漳州市木偶剧团)是福建省重点剧团,实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受到特殊保护。全市尚有30多个民间职业班社,从业人员近四百人。漳州布袋戏的足迹已遍及全国廿多个省(市)和欧、亚、澳洲、美洲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福州和日本等地播下了艺术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