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莆仙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莆田市现存剧团介绍

一、历史沿革

莆田县戏班之名最早记载于乾隆廿七年(1763)瑞云祖庙的《志德碑》。有碧兰、凤仪、双珠等三十二班。1930年前后,是莆田戏班大发展时期,达93班,紫星楼、紫东楼、蓬莱馨、双赛乐、赛凤凰等戏班先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解放前夕,新汉宫戏班到台湾演出。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经过考核,全县三十多班合

格。最出名的头六班有新共和、新汉宫、益华风、赛凤凰、赛天然、新移风。著名演员黄文狄、游金锁、薛春九、黄宝珍等一大批著名演员都在这六班里。到了解放前夕,莆田有五十班戏班。建国以后,原新汉宫、赛歌舞、新共和、益华风、赛凤凰、赛天然、新移风、庆长春、新世界、赛梅英等戏班由政府组成典型剧团(后改实验剧团)、大众剧团、前进剧团、劳动剧团、和平剧团、荔声剧团、人民剧团。1960年剧团精简为一团、二团四个演出队。1963年又恢复为实验一团、二团,大众剧团、前进剧团、劳动剧团和一个文化演出队,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专业剧团全部解散。

仙游县最早有记载的戏班是清道光二十年万泉班,该班演出《唐明皇》名噪一时。光绪年间有班社协顺班、瑞云班、双春班、泉春班等63班,1942年以后全县仅余35班。解放前夕只有新仙和、泉春、新协和、庆春楼、庆升平、新玉和、新春和、惜兰香、赛仙园、新局春、赛春园、赛春楼12班。

二、现存专业剧团介绍

仙游县鲤声剧团:核定编制80人,现有人员65人,差额拔款事业单位,(其实拨款只够退休人员发养老金,在职人员靠演出收入发工资),1952年由新生和、新泉春、新协和、庆升平等十二个戏班组建而成,曾五度进京演出《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新亭泪》、《乾佑山天书》、《叶李娘》、《林默娘》等剧目,获得多项大奖。《春草闯堂》为全国数不清的剧团搬演。

莆仙戏一团:核定编制80人,现有50人,体制与鲤声剧团相同,1969年由建国初期成立的莆田县实验剧团、跃进剧团、劳动剧团、大众剧团四个专业剧团和县文化工作队组建而成。曾晋京展演《三打王英》、《秋风辞》剧目,获多项大奖。2004年以《江上行》剧目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文华表演奖、剧目奖、编剧奖、演员奖。

莆仙戏二团:核定编制60人,现有人员42人,体制与一团类似。1973年以原莆田县前进剧团为基础组建而成,曾进京展演《状元与乞丐》剧目,获全国优秀剧本奖。该剧目为全国七十多个剧种三百多个剧团移植上演。

由于民间职业剧团为经济利益驱使,因陋就简,粗制滥造,无视剧种特色,一味迎合时尚,降低艺术质量,造成对专业剧团的冲击。使专业剧团为了生存,不得不入乡随俗,疲于奔命,如今国宝级演出团体的艺术质量令人担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