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莆仙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锣鼓经

据称,莆仙戏锣鼓经共有五百套以上,有谱可传者三百余套。按槌法分为五类:

⒈阴阳槌;⒉阴阳槌满锣;⒊双槌;⒋文鼓堂;⒌战鼓堂。

莆仙戏舞台美术

化妆 莆仙戏早期的脸谱,在目连戏和大棚戏中出现较多。脸谱线条粗犷,图案鲜明,用色只有红、白、黑三种。民国初,受其他因素和外来剧种的影响,莆仙戏脸谱逐渐增加,色彩也加上了绿、蓝、金、银诸色。

旦脚髻式分五种:苏州髻、 长髻、 圆髻、 草蚂髻、 牛角髻。

服饰髻 莆仙戏行头简单,只有四篓担:正篓、副篓、头顶篓、四篓。莆仙戏穿戴有严格的规制,俗谓“穿破不穿错”。主要服装有蟒袍、靠、补袍、瓦衫、女袄、军背心等。

砌末 莆仙戏砌末用时可互相代替或拼凑。如红门旗束起来当火把,展开挥舞则表示军马嘈杂或火光冲天。将棍与竹扁担用红带缚成十字形则成绞架刑具。把弓与竹扁担系在一起是为耕犁。把三把刀首尾相街绑成三角架就是枷。此外还有签筒当酒坛,马鞭当弩箭,等等。早期的演出中还常出现以人代砌末的表现手法,如在《包公审门鬼》一剧中把门鬼作门使用;《阿官游地府》剧中白无常代作山岭。

另外还有军帐、床帐、城墙帐等砌末。早期舞台照明采用燃松脂木片或点植物油的羊角灯。机关布景出现以后,侧幕式布景也运用到莆仙戏舞台,它和机关布景相配合能增强空间感和剧情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戏有了固定剧场。1953年,莆田县各剧团普遍使用机关布景,而且制作更加考究。同年也推行到仙游各剧团。至五十年代末,因引进了投影灯及能表现各种气氛和效果的幻灯,运输、操作方便,又不妨碍舞台表演,从此机关布景就被淘汰了。

莆仙戏舞台美术设计代表人物有:姚振霖、史其昌、陈嘉聚、黄文龙、黄金德、李伟、徐鸿海、薛国平等。

黄文龙,1942年生,莆田涵江人,《秋风辞》舞美设计获全国一等奖。

演出习俗

落棚礼 、彩棚、净棚咒、田相公蹈棚、头出生、头折、透场 、过棚、尾折、弄八仙、加官、武头出末、弄五福、招财进宝与寒山拾得、送子、状元游街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