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梨园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唱腔词格,多为长短句形式。属河洛雅音音韵(即古中州韵)。

伴奏音乐分丝竹曲牌,吹打曲牌和锣鼓帮三部分。

丝弦曲牌有二百余支,大都来自民间器乐“十音”、“笼吹”,部门取于南音“谱”或“指”中的某节、某段,用丝竹乐器演奏。常用曲牌有[昭君闷]、[粉红莲]、[北元宵]、[北上小楼]、[玉兰操]、[傀儡点]、[翠腰裙]等。

吹打曲牌有一百多支,多来源于本地的“笼吹”和“十

音”。用大唢呐吹奏(称大吹),并配以马锣或北锣鼓,多用于蟒袍戏中的贺寿庆礼、迎送宾客,升堂站班和官场人物出入场等场合。常用曲牌有[得胜令]、[开筵寿]、[将军令]、[伴将台]、[太子游]、[过沟龙]等。

锣鼓帮(即锣鼓经),分七帮锣仔鼓和八帮马锣鼓二类,有“七子八婿”之称。七帮锣仔鼓有[鸡啄粟]、[大帮鼓]、[擂鼓]、[小帮鼓]、[假煞鼓]、[满山闹]、[真煞鼓]七种鼓帮,其变体如[单啄]、[双啄]、[攧煞]、[顿煞]等有四十九种点子。

传统乐队由鼓师、副鼓、中吹、弦管、副笼等五人组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扩充至十二人左右。生角以唢呐、旦角以箫为主要伴奏乐器。传统丝竹乐器有唢呐、品萧、二弦、三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增加了琵琶、尺八(洞箫),六、七十年代后又增加了高胡、中胡、二胡、扬琴、北琶、大提琴。以唢呐、品萧、二弦、琵琶(南琶)为主奏乐器。打击乐以南鼓、小锣、拍板为主,有马锣、空锣、本锣、铜钹、南钲、南镗鼓、响盏、小叫、双铃等。

三、表演

梨园戏三个流派在表演上是统一的,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程式,其基本动作叫做“十八步科母”,有“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颌”等戏诀。尤其手姿的表演,丰富多彩,细腻独特,与敦煌壁画中人物的手姿有着一脉相承的异曲同工之妙。

1、十八步科母的功能与运用

(1)、拱手:表示礼仪、敬意、景仰,相互间的,下辈对上辈的、对天、地、神、皇。(CS-1)

(2)、分手:表示没有、为什么、怎么办、何意、何人、何时、无因、无果、无可奈何。

(3)、举手:表示窃呼、偷看,设定时空界限(内、外),旁唱、旁白、内心独白、私下独唱。

(4)、毒触科:表示对人、事、物的愤、恨、仇、恶、怨、指责、斥骂。

(5)、指手:表示对对方“你”(个体的)、对迎面的

对方的人、事、物的指定,有方向感(指天、指地)。

(6)、偏触科:表示他、他们。对旁、侧、外的人、事、物的指定,有方向感。

(7)、提手:属过渡性表演科科范。表示提手笑、看,惊讶、恍然大悟。

(8)、搭手科:表示圆满、皆大欢喜、赞许、庆贺、庆幸、妙哉、好哉。

(9)、过眉:表示面貌、容颜、视觉印象、所视、所见、蔽目、遮光、过眼云烟。

(10)、相公摩科:表示得意、荣耀、欢欣、升腾、飞扬。(CS-2)

(11)、按心科:按心时表示“我”(本体),按心行走表示行当(生、旦)移动行走姿态。

(12)、过场科:表示行程、过程。对人、事、物行程、过程、方位的描述。

(13)、垂手行科:演员(人物)在舞台上移动行走的基本表现姿态。

(14)、七步颠科:表示失志、失意、悲苦、无助、疾病。 (CS-3)

(15)、双顿蹄科:表示加强、加重、加深对某个事件或人物的喜、怒、哀、乐情绪,多在唱腔中运用。

(16)、牛车水科:表示决心、气概,人物对取向的共同看法而信心坚定或看法各异、各奔前程,分道扬镳皆可用之(常有二人牛车水,也有三人牛车水),多在唱腔中运用。

(17)、返头转角科:表示改变方向、行程、位置所需的转折。

(18)、圆场科:眼神、步法、手姿、身段、意志体能的永久性训练。

除此“十八步科母”基本程式之外,舞台表演程式:生角有48式,旦角有75式,净角有47式,贴角有18式,女丑有15式。

2、手、眼、身、步姿:生角手姿14式,眼姿18式,身姿8式,步姿13式;旦角手姿15式,眼姿14式,身姿7式,步姿16式。

(sz-1螃蟹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