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梨园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明清是福建地方戏曲发展的繁荣时期,梨园戏这一古老剧种在此间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一个剧种发展到一定的繁荣期,即可能衍生出流派来,于是有了大、小梨园之分,而大梨园又按流传地域分为上路老戏和下南老戏,泉州府在元代属上路府治建制,流行于府治及近郊的俗称上路老戏;泉州人自称下南人,泉腔也有称为下南腔,所以流行于府治以南各县的俗称下南老戏;小梨园不受地域限制,俗称七子班或戏仔。演出剧目各有十八棚头,音乐上各有专用的曲牌。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破产,民生凋敝,闽南各地的梨园戏不少戏班解体,至建国前夕,梨园戏濒临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梨园戏获得了新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大力抢救、挖掘梨园戏传统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使其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新时期以来,梨园戏艺术更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多次在省级、国家级的戏剧赛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如今,梨园戏唯一的载体——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成为梨园戏这一古老剧种硕果仅存的演出实体,承担了梨园戏薪火传承的重任。

基本内容:

梨园戏源于宋元时期,植根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她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曲的诸多文学与演出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流衍中,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 、“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表演上,梨园戏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严格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科母”。音乐为曲牌连缀体,以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琵琶系南琶、横弹,于唐制相仿;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三尺八;打击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更见古朴。

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

一、剧目

梨园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70余部,较多保存了宋元戏文,诸如《王魁》、《蔡伯喈》、《苏秦》、以及“荆、刘、拜、杀”等。其中《朱文太平钱》、《刘文龙》等则为南戏轶篇、海内孤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