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班社
芗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是由许多著名的班社构成的。它们为芗剧的兴旺发展发挥应有的贡献。这些班社解放前主要有歌仔戏班:《霓光班》《霓生社》《双珠凤》《新女班》和改良戏班《都马抗建剧团》《笋仔班》《咸草班》《豆花班》《火炭班》《福金春》《金瑞兴》等。
新中国成立后,闽南地区专业的芗剧团有:龙溪地区芗剧团、漳州市芗剧团、龙海市芗剧团、漳浦县芗剧团、平和县芗剧团、长泰县芗剧团、南靖县芗剧团、华安芗剧团、东山县芗剧团、南安县芗剧团、安溪县芗剧团、惠安县芗剧团以及厦门市芗剧团、同安县芗剧团以及各地业余芗剧团100多团。
六、芗剧名艺人
1、邵江海(1912—1980)芗剧主要创始人,艺名仙仔。祖籍厦门同安县。童年时念过三年私塾,后因家贫随父摆摊卖海鲜。1925年前后,邵江海与林文祥先后参加了在厦门局口街平和社(台湾人组织)的歌仔阵活动,从此步入歌仔戏,先后拜台湾艺人温红涂和“鸡鼻仙”学习,十六岁以后,同林文祥、庄益三、陈瑞祥、吴太山等人辗转于漳、厦、泉等地唱戏与教戏,30年代后邵江海已是一名颇具盛名的民间艺人。
抗日战争期间,台湾歌仔戏在闽南遭到禁演,为了生存发展,邵江海在锦歌杂口念基础上,首创“杂碎调”,力主废除幕表戏、宣传定型戏、歌仔戏因而易名“改良戏”。邵江海先后改编了《六月雪》《陈三五娘》《白扇记》等三十多出剧目,这些新剧以“杂碎调”为主要声腔演唱,在闽南盛传。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闽南话为共同语言表演的“改良戏”和“歌仔戏”同流汇合。1948年底,“都马抗建剧团”赴台湾巡演,带去了“改良戏”和“杂碎调”,“杂碎调”在台湾也易名“都马调”,成为了台湾歌仔戏演员和观众喜爱的重要声腔。邵江海因此被两岸歌仔戏和芗剧演员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