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牌
传统“傀儡调”是曲牌体音乐,每支曲牌都有固定的旋律曲调。有的曲牌,甚至有多种旋律变体,如〔寡叠〕〔三稽首〕〔五供养〕等。有的曲牌,名称相同,却有不同撩拍类型,如〔好姐姐〕〔倒拖船〕等。另外,通过“增损旧腔,转入新调”的曲牌,也占相当数量。有些曲牌,未必宫调相犯,往往集合数支曲牌的乐句而成,这就是所谓“集曲”,即在几个同一宫调或管门系属而不同曲牌的曲调之间,各取一至若干乐句,重新组成一支曲牌。如〔扑灯蛾犯〕,就由〔扑灯蛾〕〔双氵鸡 氵勒 〕集曲而成;〔三遇犯〕则由〔福马郎〕〔四空锦〕〔水车歌〕集曲而成,等等。这些曲牌,经过精心记录、整理,全部曲调旋律,都已得到抢救。由于星移斗转、人亡艺绝,还有不少曲牌,仍然失传。尤其是那些吸收外来腔调且又经过方言化处理(或以兰青官话演唱)的曲调,在“傀儡调”中统名“北调”。由于“北调”来自外来腔调(主要是弋阳腔),故出现在不同戏出中的“北调”,旋律曲调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换句话说,“傀儡戏”中的“北调”,本身并无固定旋律,严格而言,很难作为曲牌看待。可惜为数不少的“北调”,因为痛失传承和抢救时机,亡佚殆尽,终成绝响。
(三)古乐器
“四美班”时期,泉州傀儡戏所使用的古乐器,主要有嗳仔、南鼓、钲锣、锣仔、拍、南锣、铜钹等几种。直至“五名家”时,才又增加箫、二弦、三弦等管弦乐器和响盏、小叫等打击乐器。
1、嗳仔
嗳仔,即小哨呐,疑即古之“哀笳”。因为嗳仔与哀笳,不但在型制上十分相似,而且泉州方言读音也基本相近。
嗳仔是演奏“傀儡调”的主要伴奏乐器,音调响亮、尖细而悠远。《乐府杂录》“鼓吹部”云:“乐用……哀笳,以羊角为管,芦为头也。”嗳仔,显系哀笳遗制。
2、南鼓
正如北曲的“羯鼓”一样,南鼓则是节制傀儡音乐节拍的主要打击乐器,历来都被尊为“万军主帅”,即“其众乐之节奏也”(《乐府杂录·鼓》)。
所谓“南鼓”,指其打击技法奇特,亦与“北鼓”对应而言。南鼓打击技法的奇特之处在于演奏之时,鼓师的左脚板置于鼓面上,边移动并挤压鼓面而边击打,并由此产生迥异于“北鼓”的音色,同时变化出丰富多彩的音调,故今人亦称之为“压脚鼓”。这种“压脚鼓”的演奏形式和演奏技法,几乎与梨园戏的鼓基本相同,疑与莆仙戏“石狮”镇鼓形式同出一源。有的专家认为:“泉州木偶戏和梨园戏所保留的一足置鼓上的伴奏形式,决非一般的伎艺传统。其源头当出自鼓神——‘夔,状如鼓一足’的传说。这一习俗可以看作是古代‘鼓神’(乐神)崇拜意识的遗传……”(《南戏遗响·一把打开戏神田公迷宫的钥匙》)。
泉州傀儡戏南鼓的打击套数称为“鼓帮”,名目繁多,大致有“官鼓”、“素鼓”、“一条鞭”、“三脚鼓”等多种。每一套数的“鼓帮”,在具体打击技法上,又有几种较细的类别。如“官鼓”就有“大帮官鼓”和“慢帮官鼓”之分。乐曲的“起”(开始)、“落”(转折)、“煞”(结束)处理,更有严格成法。尤其是“起鼓”的鼓点,俗谓“鼓关”,十分严谨,绝对不能含混。不同撩拍类型的“鼓关”,鼓点完全不同。不过,乐曲进行中间,鼓点轻重、缓急、强弱、高低的千变万化,则除遵循本帮鼓点的基本成规外,鼓手却一般可以根据剧情的气氛灵活掌握。在通常情况下,演师演唱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的具体变化,基本都要受制于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