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泉州傀儡戏(提线木偶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西来意”、“周冕号”等专业作坊。至迟从清中叶开始,泉州傀儡戏便随着移民的脚步,向广东、浙江、台湾及东南亚闽南人和华侨聚居地流播。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后,泉州地区社会动荡,百业凋蔽。民间傀儡戏班社纷纷解体,艺人度日维艰。

1952年由泉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牵头,以“时新”、“德成”、“和平”三个著名民间傀儡戏班为基础,邀集市区及乡间18位名艺师,创建“泉州市木偶实验剧团”。随即,又组织了以中青年傀儡戏艺师为主的“泉州市木偶艺术剧团”。1954年底,由“实验”、“艺术”两团合并成立“泉州市木偶实验剧团”。1974年重新命名为“泉州市木偶剧团”。

此后至今,泉州傀儡戏的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在杨度先生等名老艺师的悉心传授下,抢救复排了可连演七天七夜50多个小时的大型宗教民俗剧《目连救母》(含《三藏取经》、《李世民游地府》)及许多传统剧节目。对濒临失传的泉州傀儡戏传统艺术遗产,进行了抢救、保护和发掘。与此同时,在木偶大师黄奕缺等新老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于偶像造型、构造、线位部局、表演技艺、舞台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其首创的“天桥高台”式舞台,融提线、布袋、杖头三种木偶艺术于一炉,表演技艺之高超、演出之精彩,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其创作的剧节目,数十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剧团曾近80次出访五大洲、约4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初又应邀赴联合国总部作专场表演。泉州傀儡戏作为中国木偶艺术的突出代表,已誉满全球,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对外(对台)文化交流的一个优质品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