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泉州傀儡头像,多由民间雕刻佛像的专业作坊兼营。目前尚为木偶界及收藏界耳熟能详的傀儡头像雕刻名坊为清代的“西来意”、“周冕号”等。
当代傀儡头像在继承传统傀儡头像注重性格类型概括和面谱结构表现力等优秀技法时,更加强调了出奇制胜的剧场效果。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雕刻制作的白骨精头,乍看容貌俊美,楚楚动人;但是霎时旋转过来的另一副面孔,却是令人惊怖的骷髅。此类活动或变形的傀儡头像的结构特点,最主要是“藏机关以中动”(唐林滋《闽南唐赋·木人赋》)。构思奇巧,手法新颖,从设计到制作,可谓巧夺天工。这一设计思想和制作技艺,后来又屡经变通。如从牛魔王面谱中变出孙悟空面孔,便是一例。再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所雕刻制作的孙悟空头像,不但眼可张闭、口可开合,而且耳朵之中,还能容纳可以灵活操纵伸缩的金箍捧。此类傀儡头像的设计与制作,既发挥了傀儡戏的艺术特性,又把传统傀儡头像活动、变形的雕刻技法,推向一个“前无古人”的技巧高度。
五、传统“基本线规”
泉州傀儡戏表演,历来以“宛然如生”(清沈鸿儒《晋水常谈录》)著称于世。经过长达千年的传承和创造,泉州傀儡戏形成了整套传统“基本线规”。
(一)理线技巧十二法
理线技巧是操弄傀儡悬丝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在表演傀儡时,演师根据动作需要,从钩牌系线编列中,分别把所需悬丝,通过手指捡索到手上集中起来,这在泉州傀儡戏中,统称“捡线”。传统傀儡的理线技巧,不管如何变化多端,而实际上都是演师在不断“捡线”过程中,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和整合,以准确表现傀儡的各种动作形态。除“捡线”外,传统理线技巧还有12种之多,即“梳线”、“勾线”、“夹线”、“松线”、“压线”、“挑线”、“提线”、“寄线”、“彙线”、“过线”、“婴线”、“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