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泉州傀儡戏(提线木偶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四、传统傀儡造型

傀儡是“刻木像人之形”的造型艺术。泉州傀儡造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依照傀儡戏行当来划分的。

(一)傀儡戏行当

泉州傀儡戏形成以“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为核心的“四美”艺术规制,最迟当在明代。“四美”之中,每位演师皆无例外地隶属于某一行当。除“过角”(即跨“行”表演)外,一般是重点表演自己所属行当的主要角色。

泉州傀儡戏的“生、旦、北(净)、杂”,从名目看,实与元代杂剧“末、旦、净、丑”的脚色分类极为相近。唯泉州传统傀儡戏所设脚色,历来无“丑”之称。即使完全是丑角装扮的笑生,也归在“杂”行之中。 “杂”行脚色,俗谓“杂碎”,名色繁多,实际上包括了古南戏中“傅粉墨者”、而今称作“副净”的诸多名色。如红猴、乌阔、斜目等。这些名色于表演上最善戏谑,其所出语,务求诙谐,实即“献笑供谄者也”(《太和正音谱》)。故泉州传统傀儡戏中的“杂”,其实即是“丑”,只是自古不以“丑”行称之而已。这种以“丑”为“杂”的称谓,可能与傀儡戏作为宗教戏具的外化特质,密切相关。

按照泉州传统傀儡的分类方法,各行当的傀儡名色分别是:

〔生〕红生、素生、武生、大带生、村公、胡文、黪文、开台文、龙通文、老外、红文。

〔旦〕红帔、乌帔、白绫、蓝素、老夫、大童。

〔北(净)〕红大北、乌大北、武关、乌北仔、红北仔、黪北。

〔杂〕红猴、笑生、散头、贼仔、乌阔、白阔、斜目、却老、陷仔、缺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