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面并呈弧形。后端穿孔,以线叠连。
青木正儿《南北戏曲渊源考》称:“南曲主乐是鼓及拍板,以制曲的缓急。”泉州傀儡音乐的鼓与拍,都是制曲缓急的主要乐器,反映了南戏音乐的一些共同特征。明王骥德《曲律》云:“古无拍。魏、晋之代,有宋纤者,善击节,始制为板。古用九板,今六板,或五板……”自古以来,泉州傀儡戏的拍都用五板,而且是击节计撩的唯一乐器。拍的计撩方式,按照不同撩拍类型而有不同的击打方法(×为击拍,○为计撩):
七撩(8/4)│×○○○○○× ××│×○○○○○× ××│
三撩(4/4)│×○××│×○××│……
一二(2/4)│×○│×○│×○│……
叠拍(1/4)│×│×│×│……
慢(散板)每音击拍,延长音则用由缓而急的滚拍。
在演出中,锣仔与拍经常配合使用,故称“锣仔、拍”,谓其不可分也。锣仔、拍又常用于配合南鼓的“素鼓”套数,并在脚色道白中,作为“明句读”的“点鼓”。“杂”行脚色上、下场的快慢缓急,也主要由锣仔、拍配合鼓点加以节制。此外,锣仔又以击槌配合滚拍,以表现人物的激动、紧张、愤恨等情绪,形成泉州戏曲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5、南锣与铜钹
南锣直径约近40cm,音调略低于钲锣,经常配合铜钹使用于“大帮官鼓”或“慢帮官鼓”,间或伴奏“点绛”等鼓吹乐谱,主要用于表现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的显赫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