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钲锣
“钲锣”是钲与锣的合称,这是两面直径约为30—32cm而音调极为相近的铜制打击乐器。钲槌为一长约30cm、直径约2.5cm的圆柱形木棍;而锣槌则为一块长度与钲槌相仿的扁体木板,各以细绳系于悬挂钲锣的架上,垂在钲锣之下。《乐府杂录》“鼓吹部”载:“……卤簿、钲、鼓及角。”可见,钲在唐代已是配合“鼓吹”演奏的乐器了。清代姚燮《今乐考证》引《宣政杂录》云:“钲即铮,形圆,如铜锣。宋志曰:‘钲,如大铜叠,南蛮之器也。’”同书又引《通鉴音释》曰:“今之铜锣,是其遗制。”泉州傀儡戏钲锣演奏的合而为一,显系古代定制。从外形看,钲与锣虽然都是“形圆”、“如大铜叠”,但钲的正中却有一直径约为9cm的半球状凸出部,而锣则无。
在傀儡戏中,钲锣配合南鼓使用,双槌齐下,同时击打。钲锣一船用于“生”、“旦”、“北(净)”行人物的上场伴奏,或用在剧情跌宕、情绪激昂之处,并常用作气氛紧张、热烈的过曲间奏。
4、锣仔、拍
锣仔,今称小锣,铜制。但古代演师的行业隐语,却称其为“口了”(泉方言音白读近kaoliao)。“口了”乃“古子”的略笔,而“古子”则为“鼓仔”的泉方言音文读。由此可知,锣仔古称“鼓仔”,也就是小鼓,当与南鼓对应而言。锣仔古称“鼓仔”或小鼓,还有一证,这就是泉州傀儡戏《大出苏》在相公爷“踏棚”时所唱“大鼓邀小鼓,小鼓邀大鼓,打得叮当响叮当”的一段曲文。显然,大鼓当指南鼓,而小鼓则指今之锣仔。否则,何以使用撞击铜器所发出的“叮当响叮口当”这样的象声词呢?可见,今之锣仔,古称小鼓也。
锣仔是一面直径为12.5cm的小铜鼓,因其型制相似铜锣,故有其称。锣仔通常置于由竹篾编成的、使用两条细牛筋交悬于底部的圆箍之上,演奏时,乐师左手执拍板,在腿上击节,右手则执槌击打锣仔。
拍,乃是拍板的简称。拍是节制“傀儡调”撩拍的主要打击乐器。古人所云“执节者歌”,即指由手执拍板的人歌唱。拍由五块荔木板组成,上下两板稍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