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大腔金线傀儡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正文:

大腔金线傀儡班社。一般以家庭为纽带,如父子、兄弟、叔侄组成一个班。每个班社按惯例都有一个名称,如“福兴台”、“翠云台”等,以台为单位。全部服服装、道具、锣鼓及傀儡,只用两箩筐便装完,合成一担,故有称傀儡担。每一傀儡担一般只有两名艺人,如上所述都是有亲缘关系的人。年长者(也是技艺较精者)抽傀儡线表演和演唱;年少者在后台手脚并用打锣鼓并帮腔。旧时,艺人们表演傀儡戏兼做巫道并以此为业。解放后大多转为务农,闲时做傀儡戏。

一、表演场所

按当地习俗,傀儡演出都择无人居住的庙完宇、祠堂及其它宽敞的旧房。因村民们相信傀儡既能驱鬼又会招来野狐孤魂,可能会骚搅人们的平静生活,有人住的房子不让演傀儡戏,具体在哪个地方搭台,一般由还“傀儡愿”的东家来办。择好场所后便用竹、木材料搭一简易舞台,约一米高、三至四米宽,有一定的深度便可。饰以若干幕布,表演区在台前一米处。表演区正中靠“天幕”处设一微型长方桌,两边有微型椅子,桌围上绣有傀儡担的台名。抽傀儡者站在“天幕”后操纵表演,打锣鼓帮腔者则在后台设锣鼓架。一般在一个村落只设一个点搭台,可供许多还愿者还愿,附近村落的人也可能就近来此了却心愿。所以,有时可搭一个台演数月。

二、傀儡戏主要艺术形式

1、傀儡制作:旧时,本地艺人用樟木自刻傀儡头,然后用篾扎身躯、四肢。服饰冠帽为家庭妇女刺绣缝制。现今傀儡头多去泉州购买,戏袍冠带有自制的也有购买的。

傀儡制作主要按六个行当来区分,傀儡台“请神词”中有“拜请梨园台上一生、二旦、三丑、四净、五夫、六未”等词语。也就是说,傀儡头是按这六个行当的样式来刻制的。再按剧情的不同配上相应的冠带和服饰,就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了。

早期一台傀儡担只有傀儡二、三十个,如遇剧情需要不够用时,另准备有不同扔微型面具,临时替换角色。

现在有的傀儡担的傀儡数已增加许多。如《新福兴台》已有六十几个。

傀儡线少则五根、多为九根,一般七根,仍处于比较原始状态。

2、唱腔:艺人们自称其唱腔是“大腔”,与文献中对“高腔”的描述相符。即“声调高亢、后场帮腔、翻高调、只有打击乐,不用管弦”与赣剧高腔曲牌《驻云飞》比较,大腔曲牌《一柱茗香》与其有近似之处。一是曲调旋律大致一样,

并在句子后三字翻高用假声并帮腔。二是二者都是前后两部分有调性对比,从原调处下四度犯调(以宫为徵)。但是,与本省其它地方的大腔戏、四平戏比较,则没有这些共同点,原因还待研究。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延平大腔除《一炷茗香》外,其它唱腔曲调多似本地三间列三歌,可能半农半艺的艺人们把山歌掺入唱腔,原来的曲调却慢慢淡出了。

3、金线傀儡的剧目存在三种类型:一是保存了部分元明南戏传奇剧目,如《李云娘挨磨》、《白兔记》、《倭袍记》等;二是大量的说史(讲小说)剧目;三相当一部分的明清通俗神话传说剧,如《华光传》、《陈靖姑捉妖》等。第一种情况已保存得不完整,或只剩下个剧名,很少演出或不能演出。第二种情况是主要的演出剧目,艺人们根据某个小说或连环画内容自编剧情,分配角色行当,用祖辈留传下来的通据(剧)本》中各种角色通和台词、唱词来表演,类似民间剧团演“幕表戏”。值得注意是,艺人们往往在表演中以第三人称形式说白和演唱,如电影中的“画外音”。表演者讲述故事情节,傀儡表演图解讲述内容。这种表现方式,可能有久远的历史传统。这类剧目有《东周十二国全卷》、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飞龙记》、《万花楼》、《粉妆楼》等共十余种。第三种情况是专为“还傀儡愿”者所指定要演的或开台的神仙故事剧目,如“遮台”(开台)仪式中的《太白金星下凡》以及驱邪祛妖的《华光传》、《夫人传》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