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大腔金线傀儡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1、傀儡:大腔傀儡戏的傀儡偶身形制。傀儡偶身由偶头、偶身两部分组成。偶头为木雕,男偶头高长18公分,面长10公分,头发部3公分,头以下颈部共8公分呈锥状,头围23公分,偶头顶部均平,比额关缩一小圈,以便戴头盔冠帽;女偶比男偶略小一些,其头高长约17公分,面长9公分,头顶3公分,颈部为8公分,头围22公分,多雕发?状。大腔傀儡戏之偶身内部以竹编成篾龙状,以为上身支架;下身内用绳子连接木脚。偶身根据男女偶身及行当角色的需要而配服装。男偶身连头一般高为二尺六寸(64公分),女偶身连头一般总高为二尺四寸(60公分)。傀儡戏偶的戏服有相当一部分是还愿捐献的。

2、乐器:傀儡鼓所司的乐器有扁鼓、单皮彭、小锣(并排吊装于固定演秦者前方的架上)、大锣(挂于左手方向)、大钹(上片固定于座椅下伸向前方木杆之竹片处,下片安置于以稻草圈固定之位置)等五种乐器。其演秦方式是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小鼓棒(主要敲声单皮鼓与扁鼓),在食指与中指间夹另一枝小木棒,在打鼓的同时敲声小锣;左手持锣槌以打锣;右脚踩座椅下横长杆以击钹。

3、剧本:

有《白兔记》、《倭袍记》、《华光传》、《陈靖姑捉妖》、《东周十二国全卷》、《薛仁贵征东》、《飞龙记》、《万花楼》、《粉妆楼》、《太白金星下凡》《夫人传》等数十种剧本。

传承谱系:

傀儡班多以宗族、家庭延续性存在,一般家庭之父子、兄弟多同用一个坛班名,如下洋[广兴台],其长子用[新福兴台],其次子用[乐兴台]。此班名之变更与财产沿袭有关,前者之[广兴台]是父辈傀儡担、科书全部传给了子孙辈,故沿袭旧名;后者是父辈傀儡担、科书全部被毁于文化大革命及一次火灾,未传后人。兄弟之傀儡担为后来各自添置,故班名可自取,以有别于财产祖传,避免族中晚辈产生纠葛。传承谱系详见“历史渊源”。

濒危状况:

塔前大腔金线傀儡戏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能传衍至今,充分说明其在民间中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在文革期间遭受毁坏,深受创伤,曾一度停演。改革开放后,有的艺人重置道具,再操旧业,但因被现代传媒及娱乐业所冲击,观众甚少,仅在一些信众的还原活动中占一席之地,这种古老的娱乐形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目前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艺人在支撑着残局,但这些老艺人们年事

已高,大者80多岁,小者也已60多岁,有的已相继去世。再着演出的傀儡、锣鼓、剧本等道具因年代久远,有的陈旧腐变,有的破烂不堪,有的甚至已遗失。且现在年轻人怕辛苦,不愿从事这行当,极有可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失传。

近年来塔前镇政府及上级文化部门对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引起了高度重视,在各宣传媒体加以宣传报道,塔前镇政府在春节期间组织艺人们到集镇演出,组织参加市、区民间曲艺调演等,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扶持,但效果不佳,如今老艺人们只在春节期间表演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节目,主要目的是为了人们祈求平安、许愿还愿等,所得报酬甚微。长此下去,大腔金线傀儡将无法得到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将永远失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