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大腔金线傀儡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历史渊源:

傀儡戏这个名称,现在逐渐为木偶戏所代替。其实,称其为傀儡戏则更接近于它的原来面目。因为傀儡起源于古代一位驱鬼神祗—郁垒,同时也被称为禺垒或偶垒。这在古代著名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有记载。郁垒的形象后来演化为门神(与神荼合并),神荼贴在左边,郁垒贴在右边)。或演化为傩祭中的“方相氏”面目。方相氏率十二神将打鬼驱鬼,是古代行傩的重要角色。此后,面具方相进而制作为活动木雕神像,继续它的驱鬼任务。在巫术演化为艺术的过程中,郁垒终于成为傀儡,变成了娱神又娱人的艺术工具。现在的木偶戏在大多数城市里,只是娱乐圈中的一个品种。但在一些偏僻山村,傀儡戏的作用,仍沿着古代的轨迹运作。南平市延平区某些山村的一种戏曲“活化石”—大腔金线傀儡,它保留了许多古代傀儡传统功能,其文化内涵是宗教习俗意义大于娱乐作用。

在延平区的塔前、西芹、大洋、峡阳、南山等乡镇的一些山村,都曾有过或现仍保存着这种提线傀儡戏,当地群众

称之为“抽傀儡”,这是对操纵提线木偶动作的形象描述。但是艺人们一般自称是“金线”傀儡,在他们一代传一代的手抄剧本中,用的都是这个名称。由于傀儡戏表演时所唱的声腔,是一种古代弋阳腔的变种“大腔”调,所以拟称“大腔金线傀儡”。

从艺人们的传承关系,以及流传路径来追寻,塔前镇的石壁坑(现属石伏村)曾是延平及周边地区傀儡戏的发展中心。按师承谱系推算,大约在明代此种傀儡戏已传入闽北,塔前石伏村已有金线傀儡戏艺人在活动。到了清代咸丰光绪期间,塔前虎山村一处就有傀儡戏达十几班之众。同时从石伏村(石壁坑)和虎山呈幅射状向外传播,它向南传向尤溪县的联合乡一带,向北传至西芹、大洋、峡阳一带。

塔前镇是原南平县历史上大腔傀儡戏最为兴盛的地方。据调查,现所知大腔傀儡戏分布的村落有石伏村、石城、棚下、虎山、塔前、大坪等地, 现将各村落大腔傀儡戏 班社情况介绍如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