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歌仔戏
2015-06-08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正文:

歌仔戏是闽台人民珍贵的剧种之一,它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反映,经历从田野乡村、到城市电视的过程,约一百多年,在台湾和福建省闽南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居住区深受欢迎,庙会、逢年或过节几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声影。

1、音乐:

歌仔戏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音乐。歌仔戏的音乐分为唱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

唱腔属曲牌联缀体,在联缀时可采用同宫同调,同宫异调,异宫同调,异宫异调,唱腔曲牌大体可分为“七字调”、“杂碎调”、 “哭调”、“卖药仔”和“小调”五大类。

“七字调”是歌仔戏音乐的主要唱腔曲牌,对歌仔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既保留了民歌简朴的风格,又能适应于戏曲剧情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千变万化的需要。

“杂碎调”也是歌仔戏音乐的主要唱腔曲牌,特别是大陆歌仔戏,有时用来作为全剧的主曲牌。它保留了说唱词曲紧密结合的特色,可运用于大段咏叹、叙述,运用很广。

“哭调”是歌仔戏的常用唱腔曲牌,哭腔逼真,感染力强。各种哭调曲牌常连缀运用。

伴奏音乐由“串仔”、“吹牌”、“锣鼓经”三部分组成。

“串仔”为丝弦乐曲。来自车鼓、采茶、京剧、白字仔、高甲等剧种和民间器乐曲等。常用的有上百首,如:“柳青娘”(小八音),“银纽丝”等。

“吹牌”是唢呐曲牌。分大吹和小吹两类:大吹用两支大唢呐演奏,小吹用小唢呐与丝弦乐合伴奏。

“锣鼓经”称为“锣鼓介”。有三大部分:配合念白、身段和舞蹈的有“擂更鼓”、“想争介”等。配合唱腔“七字调”、“大调”等,一般用于入头、过门和唱腔中插介;配合吹牌的有“坠子”、“照枪”、“风雾松”等。

2、表演

歌仔戏的历史不过百年,它的音乐以及唱腔有自己极其独特的韵味。歌仔戏大量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正是歌仔戏的表演艺术的特点,它的“融汇百家,不拘一格”而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风格。

歌仔戏原先只有小生、小旦、小丑,后来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因素,行当也随着增多,分工也更细,分为:生、旦、净、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歌仔戏的角色都是由女演员扮演的,子都美,汉中春,云中子,冲霄凤,赛月金,锦上花,月中娥等,这些女艺人在当时歌仔戏舞台上都是名噪一时的女艺人。

歌仔戏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进行再创造再发展,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表演程式。如指法有:小旦到目眉,小生到肚脐;眼功有:指出手中,眼随指走;眼出情,指出神等功法要领和总结。

3、舞台美术

歌仔戏的舞台美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歌仔戏多在谷场、庙埕演出,时称为“落地扫”,演出舞台的设置就一桌一椅,没有其他装置。进入城市后的歌仔戏其服饰、头盔基本上承袭了京剧的衣籍制,化妆(包括脸谱)大都搬用京剧的那一套,也开始使用画布布景。新中国成立后,净脚仍延用京剧的脸谱,而其他行当则大多改用越剧化妆风格。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则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把他们的的精华聚于一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