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区域:
尹派越剧艺术发祥于上海,1959年芳华越剧团从上海移师闽江之滨,将尹派越剧艺术传遍全省各地,至上个世纪80年代,全省20余个县市有专业越剧团,福州、泉州、厦门、宁德、柘荣、福鼎、政和、松溪、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三明、将乐、沙县、清流、宁化、建宁、长汀等。除本省外,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市均见流布。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现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二个市,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六个县和琅岐经济区。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60万人,海岸全长1137公里,与台湾一水之隔。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 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早在7000多年前,福州地区就有闽越人活动,创造了接近中原的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公元908年,闽王王审知扩建福州城池,将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此后“三山”便成了福州别名。宋代,福州太守张伯玉鼓励居民遍植榕树,从此“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所以福州又有“榕城”之美称。
福州还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被列为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152处,其中:林则徐墓、华林寺大殿、乌塔、鼓山摩崖石刻、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船政学堂遗址、福清弥勒岩、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九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福州成为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由于福州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步形成福州文化的多元性,就传统戏曲而言,闽剧(俗称“福州戏”)深受福州人民喜爱,越剧、京剧等也拥有相当数量的观众。
1959年,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离开上海移师福州安家落户,从此,尹派越剧艺术在榕城乃至八闽大地大放光彩。
历史渊源:
尹派越剧艺术形成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的上海越剧名家云集,各领风骚,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赢得市场的需求,尹派越剧艺术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基本上形成了质朴高雅、逼真传神的表演风格和洒脱流畅、醇厚隽永的唱腔特色。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沙漠王子》、《浪荡子》、《秋海棠》等,突出塑造人物形象,强化舞台艺术的综合性。其中《沙漠王子·算命》、《浪荡子·叹钟点》等脍炙人口的唱段流传至今,久唱不衰。到了五、六十年代,尹派越剧艺术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代表作有《玉蜻蜓》、《信陵君》、《何文秀》、《红楼梦》、《盘妻索妻》、《西厢记》、《屈原》、《江姐》等,无论是表演、唱腔还是舞台综合艺术都更趋成熟、完美,标志着尹派越剧艺术已经形成自成体系的表演风格。
尹桂芳不仅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尹派越剧艺术,而且在1946年创建了闻名遐迩的芳华越剧团。由于众多越剧名家加盟,其阵容之强、声威之大,使上海广大观众为之轰动,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越剧表演团体。1959年,
芳华越剧团从扬名大上海到移师闽江畔,尹派越剧艺术在八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至上个世纪80年代,遍布全省各地的专业越剧团有20多个,使越剧成为仅次于闽剧的第二大戏曲剧种。由此可见,尹派越剧艺术在福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拥有相当数量的观众群体。1979年,芳华越剧团重建后,更为注重传承和弘扬尹派越剧艺术,花大力气重排《何文秀》、《盘妻索妻》、《红楼梦》、《玉蜻蜓》等传统经典名剧。尹桂芳当时虽然已不能登台演出,但她身残志坚,致力于培养尹派越剧艺术接班人,使之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基本内容:
纯朴隽永、低回流畅、独具一格的唱腔和朴素逼真、高雅脱俗、精湛细腻的表演技巧,构成尹派越剧艺术的基本风格。
尹派越剧艺术的唱腔调门不高,在曲折低回中别具神韵,无论在曲调上、演唱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最能代表其风格特色的曲调,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起调
尹派的起调一般是落到低音3,再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感而发生变化。这种落低音“3”的起腔,旋律线通常由滑架音3561653起伏构成,显得音色柔和、表情深刻、韵味醇厚,这是典型的尹派起调。
享誉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是根据尹派唱腔起调创作而成。
二、独有的“掼腔”
尹派的清板掼腔与众不同,往往将上句尾音节奏推迟到小节的第二拍,把越剧清板掼腔常用的落音6作为打腔装饰,尾音则代之以5音,常常构成5起5落的绕5旋法。曲调多有缠绵婉转的感情色彩。除此以外,一些混
板上句的句逗落音,也常出现这种以5音代6音的旋法,上下句都是落5,但节奏位置不同,稳定性也不同。这是尹派唱腔独特的风格之一。
三、速度、节奏频繁变化的大段唱腔
尹派唱腔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用几十句乃至一百句以上的大段叙述性“清板”,通过速度、节奏的频繁变化,逐层推进,以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如《浪荡子·叹钟点》一百二十多句清板,感情转折处,变化了十八种速度,从每分钟45拍至60、96、72、120、72、80、84、120、132、150、168、180拍……其节奏上的松紧变化更加丰富。以《沙漠王子·算命》为例,这段曲调通过速度由慢至快,节奏由松至紧的变化,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在逐渐深化,从而使剧情也逐层向纵深发展,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基于速度、节奏,在大段唱腔中进行的层次性结构布局,打破了越剧四平八稳的常态,显示了尹派唱腔独到的功力。
尹派的演唱,吐字清晰、装饰自然,顿、挫、断、连细微精巧,且善于运用力度的强弱变化,突出重点字音。力度、气息控制得当,润腔、装饰细腻入微,充分体现尹派唱腔的韵味。
尹派越剧艺术的表演,既非常讲究手眼身法步之戏曲传统基本功底,又极其注意戏情戏理,集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尹派表演的重要特色。
尹派越剧艺术创始人尹桂芳的表演真切不做作,入戏有深度,无论一招一式,一个眼神的运用,都挥洒自如、恰到好处,不过火也不短欠,看上去非常随意,但却在随意中见功力,在随意中出人物。如她在《红楼梦》饰演的贾宝玉,稚气、秀气、才气、憨气萃于一身,被
广大观众誉为“活宝玉”。尹桂芳并没有把自己的表演和演唱,看成固定的模式,而能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不断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格局,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尹桂芳在《屈原》中饰演屈原,她挂上“髯口”,吸收京剧老生唱腔的某些元素和绍剧中激越高亢的曲调,用半唱半念的唱法,同时在表演上融入苍劲浑厚的特色,把一个爱国诗人的人物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又如尹桂芳在《江姐》中反串坤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
尹派越剧艺术不仅体现在表演和唱腔艺术上,而且注重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融编、导、演、音、美等为一体,力求整体效果的完美无缺。1993年重新排演的尹派名剧《玉蜻蜓》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优秀音乐奖及剧本创作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和两个优秀演员奖。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以尹派越剧艺术为命脉的芳华越剧团成立以来,改编、移植和创作传统戏、历史戏和现代戏133出,其中《沙漠王子》、《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鲁男子》、《玉蜻蜓》、《碧玉簪》、《西厢记》、《何文秀》等优秀剧目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上海。
1954年,《屈原》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优秀演出奖,尹桂芳因成功饰演屈原一角荣获演员一等奖。文艺界前辈田汉曾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越剧能反映、塑造历史上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实在难能可贵。
1965年,《江姐》在福州公演,连满70多场。
1986年,《红楼梦》获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出奖。
1989年,《玉蜻蜓》获福建省首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199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演出奖、优秀
优秀音乐设计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和两个优秀表演奖。1994年又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舞美设计奖。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曲润海赋诗:尹派艺术根基深,赏到妙处见匠心。掌声爆发瞬间静,急随人物会入神。
尹派越剧艺术的十大经典名剧:《屈原》、《西厢记》、《信陵君》、《浪荡子》、《沙漠王子》、《红楼梦》、《玉蜻蜓》、《何文秀》、《江姐》、《盘妻索妻》。
相关专著出版发行:《芳华剧刊》、《一代风流尹桂芳》、《尹桂芳与尹派艺术世界》、《尹桂芳唱腔选集》、《折桂越坛流芳百世》等。大型画册《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
相关音像制品:《尹桂芳和她的舞台艺术》、《尹桂芳与尹派艺术》、《尹派弟子王君安》、《尹韵风流》等。
传承谱系:
尹派越剧艺术发祥于上海,扎根于福建,在传承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拜师学艺,一脉相承。芳华越剧团的尹派越剧艺术传承谱系如下:
◆尹桂芳(1919-2000),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尹派越剧艺术创始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团长、名誉团长,福建省越剧之友联谊会名誉会长。10岁进科班学艺,工花旦,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14岁出科搭班,演出于浙东城乡。1935年起改唱小生,1939年初进入上海演戏。1940年开始进行比较全面的艺术改革,在继承和发扬越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尹派越剧艺术,有力地推动了“新越剧”的发展和繁荣。1946年创建了芳华越剧团。1947年,
作为发起人之一,同越剧“十姐妹”一起,联合义演《山河恋》,成为戏剧界团结协作的空前壮举。1959年,率芳华越剧团移师福建安家落户。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当选为省政协委员。1979年当选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1992年被确认为国家级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尹小芳,1931年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她师承尹桂芳,完美地传承和发展了尹派越剧艺术,1948年被推选为越剧后起之秀冠军,199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杰出艺术家荣誉证书。她全力协助老师尹桂芳,为1979年重建芳华越剧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参与了重建后的首个剧目《何文秀》的整理工作,并饰演何文秀。在尹桂芳致残后,她承担起尹派越剧艺术承上启下的重任,竭尽心力培养接班人,成绩卓著。
◆尹瑞芳,1929年出生,浙江象山人。原名干掌珠,1942年拜尹桂芳为师学艺,改名尹瑞芳,成了尹派最早的弟子之一。她基本功扎实,在唱腔和演技上得到尹派真传,逐渐蜚声越坛。1978年退休后返回老家,在当地越剧团担当辅导老师,为传授尹派越剧艺术出力。1982年在浙江省小百花会演中获“优秀园丁奖”。1988年,自己出资招收小学员,办起象山小芳华越剧班,经过3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在上海、江苏等地演出《何文秀》等8台尹派大戏,受到了观众热烈的赞誉。
◆张效芳,1941出生,国家二级演员,曾是沙县越剧团头牌小生。1980年加盟芳华,拜尹桂芳为师,师承尹派越剧艺术。她是芳华越剧团重建后的主要演员,先后在《西厢记》、《白蛇传》、《盘妻索妻》、《何文秀》、《苏小妹》等四十多出剧目中担任主角,较成功地塑造了许
多不同的文武小生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同行的好评。1982年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
◆王宝琴,1944年出生,浙江嵊州人,国家二级演员。曾任福鼎市越剧团团长和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常务理事。1982年加盟芳华,担任主要演员。在《真情假意》中饰演俞刚,获全省15届戏剧会演演员奖。退休后,继续为传播尹派越剧艺术尽心出力。
◆王君安,1970年出生,浙江嵊县人,国家二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优秀“尹派”传人。1981年考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1986年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专攻小生。她扮相俊美,功底扎实,风格酷似其师,朴实隽永,高雅脱俗;其唱腔音色明亮,刚柔相济,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曾在《红楼梦》中饰贾宝玉、《何文秀》中饰何文秀、《盘妻索妻》中饰梁玉书、《玉蜻蜓》中饰申贵升和徐元宰、《沙漠王子》中饰罗兰王子、《宋弘传奇》中饰宋弘等。在福建省第十六、十七届戏剧会演及福建省首届艺术节中获演员奖;在1989年福建省第二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中荣获金牌;在福建省越剧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在首届全国越剧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优秀演员奖,并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特邀戏曲演员;1993年在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中荣获优秀演员奖;1994年在中国小百花越剧节中荣获金奖,1994年获第四届文华表演奖。
◆王一敏,1977年出生,浙江嵊县人,1996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校越剧班。在继承“尹派”唱腔方面颇有成绩,功力不俗,表演含蓄深沉。曾在《红楼梦》中饰贾宝玉、《盘妻索妻》中饰梁玉书、《煎石记》中饰徐安平、《珍珠塔》中饰方卿、《何文秀》饰何文秀、《红丝错》
中饰张秋人、《唐琬》中饰陆游、《林默娘》中饰春郎等。曾获福建省“水仙花”优秀新苗奖;1998年在福建省第三届青年演员比赛中荣获金牌奖;2000年参加福建省第五届“水仙花”戏剧比赛中荣获金牌;在2002年福建省第四届中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荣获金牌,同年参加《妈祖》演出获福建省22届戏剧会演演员奖;2005年参加福建省第七届“水仙花”戏剧比赛荣获专业组优秀表演奖。2006年参加中国越剧艺术节演出,获得“十佳新秀演员奖”。
◆陈丽宇,1977年出生,福建古田人,三级演员。1996年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越剧班。扮相俊美,唱腔委婉动听,声情并茂。曾在《红楼梦》中饰贾宝玉、《盘妻索妻》中饰梁玉书、《沙漠王子》中饰罗兰王子、《逼侄赴科》中饰潘必正等。1998年在福建省第三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中荣获铜奖;2000年参加福建省第五届“水仙花”戏剧比赛荣获银奖;2002年福建省第四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中荣获银奖;2003年荣获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福建赛区)优秀演员奖;2004年在福建省第五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中荣获金奖;2005年在福建省第七届“水仙花”大奖赛中荣获专业组优秀表演奖。2006年荣获中央电视台“越女争锋”十佳金奖。现为中国戏曲学院学生。
◆邢丽华,1976年出生,浙江嵊县人,三级演员。1996年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越剧班,主攻老生,2005年改小生。表演朴实大方,高亢激昂,以情带声。曾在《皇后易嫁》、《红丝错》、《唐琬》等剧目中饰演李继宗、薛春林、赵士程等角色。2000年参加福建省第五届“水仙花”戏剧比赛中荣获铜奖。
除芳华越剧团的传承谱系外,尹派弟子遍布全国各地的专业和业余越剧表演团体,其中大多是主要演员,有的还是当地越剧的领军人物,如:浙江的茅威涛、张琳(“越女争锋”十佳金奖第一名),上海的赵志刚、萧雅等。
濒危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样式的多元化,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余地。这对戏曲艺术无疑是很大的冲击,越剧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消亡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芳华越剧团为保护、传承和弘扬尹派越剧艺术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许多该做的保护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开展。如:大量的传统剧目有待搜集、整理和复排,更为令人不安的是,长期与尹桂芳合作的编导、演员、作曲家等年事已高,因此这项工作刻不容缓;还有培养、造就优秀人才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再就是理论研讨有待深入进行,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等等。
正文:
纯朴隽永、低回流畅、独具一格的唱腔和朴素逼真、高雅脱俗、精湛细腻的表演技巧,构成尹派越剧艺术的基本风格。
尹派越剧艺术的唱腔调门不高,在曲折低回中别具神韵,无论在曲调上、演唱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最能代表其风格特色的曲调,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起调
尹派的起调一般是落到低音3,再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感而发生变化。这种落低音“3”的起腔,旋律线通常由滑架音3561653起伏构成,显得音色柔和、表情深刻、韵味醇厚,这是典型的尹派起调。
享誉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是根据尹派唱腔起调创作而成。
二、独有的“掼腔”
尹派的清板掼腔与众不同,往往将上句尾音节奏推迟到小节的第二拍,把越剧清板掼腔常用的落音6作为打腔装饰,尾音则代之以5音,常常构成5起5落的绕5旋法。曲调多有缠绵婉转的感情色彩。除此以外,一些混
板上句的句逗落音,也常出现这种以5音代6音的旋法,上下句都是落5,但节奏位置不同,稳定性也不同。这是尹派唱腔独特的风格之一。
三、速度、节奏频繁变化的大段唱腔
尹派唱腔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用几十句乃至一百句以上的大段叙述性“清板”,通过速度、节奏的频繁变化,逐层推进,以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如《浪荡子·叹钟点》一百二十多句清板,感情转折处,变化了十八种速度,从每分钟45拍至60、96、72、120、72、80、84、120、132、150、168、180拍……其节奏上的松紧变化更加丰富。以《沙漠王子·算命》为例,这段曲调通过速度由慢至快,节奏由松至紧的变化,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在逐渐深化,从而使剧情也逐层向纵深发展,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基于速度、节奏,在大段唱腔中进行的层次性结构布局,打破了越剧四平八稳的常态,显示了尹派唱腔独到的功力。
尹派的演唱,吐字清晰、装饰自然,顿、挫、断、连细微精巧,且善于运用力度的强弱变化,突出重点字音。力度、气息控制得当,润腔、装饰细腻入微,充分体现尹派唱腔的韵味。
尹派越剧艺术的表演,既非常讲究手眼身法步之戏曲传统基本功底,又极其注意戏情戏理,集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尹派表演的重要特色。
尹派越剧艺术创始人尹桂芳的表演真切不做作,入戏有深度,无论一招一式,一个眼神的运用,都挥洒自如、恰到好处,不过火也不短欠,看上去非常随意,但却在随意中见功力,在随意中出人物。如她在《红楼梦》饰演的贾宝玉,稚气、秀气、才气、憨气萃于一身,被
广大观众誉为“活宝玉”。尹桂芳并没有把自己的表演和演唱,看成固定的模式,而能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不断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格局,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尹桂芳在《屈原》中饰演屈原,她挂上“髯口”,吸收京剧老生唱腔的某些元素和绍剧中激越高亢的曲调,用半唱半念的唱法,同时在表演上融入苍劲浑厚的特色,把一个爱国诗人的人物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又如尹桂芳在《江姐》中反串坤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
尹派越剧艺术不仅体现在表演和唱腔艺术上,而且注重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融编、导、演、音、美等为一体,力求整体效果的完美无缺。1993年重新排演的尹派名剧《玉蜻蜓》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优秀音乐奖及剧本创作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和两个优秀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