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屏南四平戏
2015-06-08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分页区域:

福建省屏南县及其周边地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隶属宁德市.屏南地跨北纬26°44′~27°10′、东经118°41′~119°13′。东南与宁德蕉城区相连,东北与周宁县交界,北与政和县接壤,西北至西与建瓯县毗邻,西南至南与古田县相接。全境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50公里,总面积约1470.67平方公里。全县辖4镇7乡、154个行政村,居民38424户,总人口18.8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约占总人口0.4%的畲、回、藏、蒙古、朝鲜、壮等10个少数民族,其中以畲族人口居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旅居港澳台的同胞有5万余人。

屏南县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地处鹫峰山脉中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叠嶂,群峰耸峙,山谷盆地纵横交错,大部分地区海拔8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达265座。岭下乡东峰尖海拔1627米,为境内最高峰。最低处为寿山乡园坪村,海拔仅250米。地势悬差较大,属中山、低山、丘陵、盆谷类型区。境内山多田少,山地占县境面积81%,耕地仅占9.1%,森林覆盖率为69.6%。屏南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842.3毫米,年平均气温13~18℃。屏南境内白水洋·鸳鸯溪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福建省重点旅游目的地之一。历史渊源:

明代四平腔,为弋阳腔所衍变而成,其年代约在嘉靖至万历间,形成四平腔的地点有各种说法,从其流行情况分析,江苏、安徽为其发祥地。四平腔的情况,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述之甚详,据该书云:“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后则又有四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弋阳腔属于高腔,其声腔特点为"其节以鼓,其调喧。"(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不入管弦,亦无腔调,如今弋阳腔也,(明?杨慎《长庵诗话》)"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明?凌蒙初《谭曲杂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名为一人,实为众口。"(清?李渔《闲情偶寄》)因弋阳腔的伴奏仅有锣鼓,故冯梦龙《三遂平妖传?序》中亦说其"如弋阳劣戏,一味锣鼓了事。"由于弋阳腔为适应在南京等都市的演出。经文人的加工,向雅化方向发展,由之产生"稍变",被士大夫认为"令人可通",从而在南京等地流传开来。明人胡文焕《群音类选》所收录之"诸腔类"剧目,即有四平腔剧目,其于书中注明"如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是也。"这些弋阳腔和四平腔的声腔特性与剧目均在福建屏南等地四平戏剧种中遗存。经戏曲专家论证,屏南四平戏即源于明代四平腔。 

四平腔传入福建的时间,因文献无征,难以查考,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闽人蔡  《官音汇解释义》中说到“做九甲(角),唱四平”。而明代台湾诗人黄茂生《迎神竹枝词》说到"神舆绕境闹纷纷,锣鼓咚咚彻夜喧;第一恼人清梦处,大吹大擂四平昆。”明代台湾属福建省的一个府,其"四平昆"的流传与福建有关,也是福建流行四平腔的一个重要证据.屏南流传四平戏,是明代四平腔在福建普遍流行的一个实例。虽然,目前尚末发现文献记载,但从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陈姓家族的传承谱系中可寻其脉络。屏南熙岭乡龙潭村的陈姓,于明成化年间(1466-1487)迁龙潭村,其始祖陈善与子陈财,因照顾村人傅江、傅海暮年生活,并安葬之,取得傅姓田山财产,从而立足发家。相传,其始祖曾向本村女神临水夫人庙发誓,后日子孙兴旺当世世代代演剧酬神谢恩。至第五世陈马朝,于嘉靖间始学四平腔唱曲,第六世陈志显、陈志现兄弟以后始演戏酬神。至清初陈姓兴盛,开始自筹戏班。清乾隆间陈姓戏班被邀到周边及外乡演出,而始备办戏衣、锣鼓乐器等行头。于是打出班名“开祥云”,并到临县古田、宁德演出。据乾隆十七年(1752年)沈宗良增修的《屏南县志》记载:“元旦,拜祖先尊长,鸣锣放鞭炮,十一、十二起,县民演剧庆赞。”又据乾隆五年(1740年)首任知县沈钟修纂的《屏南县志》载:“山头奶宫,在城东门外东山上,昔有孝女为父讼冤至此殁焉,或云神戴姓,邑人于六月初一演剧庆赞。”至此,龙潭四平戏班社正式走向社会。

 

墩、陆地、茗溪、富竹等村以及宁德嵋屿、洋中、周宁、政和等乡村教演四平戏。到这一时期,屏南及周边县共有数十个乡村办起了四平戏班。这是四平戏最为繁盛时期。清咸丰年间贡生黄正绅,因慕龙潭四平戏,特地携儿从旧城所在地双溪镇,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来到龙潭村看戏,并留下一首《龙潭村观剧赠陈陶川茂才》诗:“到门溪水响潺潺,一榻全收四面山。佳景乍经当驻足,故人相见况开颜。欢筵鸡黍叨元伯,舞榭钗裙讶小蛮。喜得从行二三子,归途也学唱刀环。"可见四平戏唱腔、表演是很有特色而引人入胜的。    清末至民国初,随着乱弹兴起,四平戏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很兴盛,如这一时期的“合兴班”(锤子班),长年在外演出,足迹遍及闽、浙、赣三省,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著名四平戏班社。同一时期闽东、闽北的北路戏、平讲戏都尊称四平戏为“老戏”,并流传着这样一些民谣:“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会溪出瓷瓶,龙潭好四平”;“玉洋出茶瓶,忠洋出贵人,龙潭出四平”;“皇帝有朝廷,龙潭有四平”;“龙潭出戏班,唱戏很大声,出班去做戏,夜夜睡大厅。”     解放后,屏南四平戏又有新的发展,1958年,龙潭村首次发展女演员,改变了由男子统治舞台的局面,为四平戏流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1963年,屏南县文化馆组织四平戏老艺人口述并记录四平戏传统剧目30多本上缴省艺术研究部门。1982年8月,“福建省庶民戏历史讨论会”在屏南召开。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江西、安微、广东、浙江和本省有关剧种的戏曲专家、专业人员,以及本县龙潭村四平戏业余剧团的老艺人、演员共97人参加会议并汇报演出。1984年,龙潭村庶民戏业余剧团前往福州,为福建省文化局举办的“福建省四平腔学术讨论会”演出。至80年代末,屏南及周边地区就仅存龙潭村一个民间业余四平戏班,还在邻县偏僻山村流动演出。 到1992年,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全年演出仅约40场。剧团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1999年以来,屏南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多方筹资,积极抢救龙潭四平戏,使沉寂多年的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重新获得生机,2002年以来,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恢复了演出活动。基本内容: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传承谱系:

熙岭乡龙潭村,全村人口1080人,均为陈姓,据陈氏家谱记载,龙潭陈氏于明成化年间(1466-1487)迁龙潭村,其始祖为陈善,至第五世陈马朝,于嘉靖间始学四平唱曲,第六世陈志显、陈志现兄弟以后始演戏酬神。至清初陈姓兴盛,自筹戏班演出。清乾隆间陈姓戏班被邀到周边及外乡演出,而始备办戏衣、锣鼓乐器等行头。于是打出“开祥云”班名,并到临县古田、宁德演出。    自清中叶至清末民初,是龙潭四平戏最繁荣的时期。村里先后成立几个专业性质的戏班,有名的如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长年累月外出演出,往西沿古田、南平、闽清、尤溪、顺昌、邵武、光泽进入江西资溪等地,最远的曾抵达赣湘交界地区。往东经宁德,沿连江、罗源,霞浦、福安、柘荣、寿宁、福鼎进人浙江温州等地;往北,穿周宁,过政和、松溪、浦城直到江西弋阳地区。

第一代

陈马朝

明万历间

私塾

师传

不详

熙岭乡龙潭村

第二代

陈志显

明天启年间

私塾

师传

不详

同上

陈志现

明天启年间

私塾

师传

不详

同上

第三代

陈尚察

清康熙、雍正年间

不详

家族传承

康雍年间

同上

陈尚贵

清康熙、雍正年间

不详

家族传承

同上

同上

第四代

开祥云

 

 

 

同上

 

 

第五代

老祥云

 

 

 

同上

 

 

第六代

新祥云

 

 

 

同上

 

 

第七代

陈清永

清道光年间

不详

同上

道光年间

同上

第八代

陈元案

清光绪五年1878年左右

不详

家族传承

光绪末

熙岭乡龙潭村

陈元华

清光绪八年1881年左右

不详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大燉

清光绪七年1880年左右

不详

同上

同上

同上

张川子

清光绪九年1882年左右

不详

师传

同上

甘棠乡楼下里

第九代

陈元雪

1900年

不详

家族传承

民国初

熙岭乡龙潭村

陈元苏

1902年

不详

家族传承

民国初

同上

吴存元

1900年左右

不详

师传

 

代溪北乾村

第十代

陈官瓦

1925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0年

熙岭乡龙潭村

陈官企

1923年左右

初小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大果

1920年左右

初小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孝金

1926年左右

初小

同上

同上

同上

第十一代

陈官崧

1931年

高小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官梅

1930年

高小

同上

同上

同上

第十二代

陈玉光

1933年

高小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秀雨

1943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秀珠

1945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秀平

1944年

高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韦忠珠

1945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雪妃

1946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大并

1947年

高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第十三代

陈官阜

1962年

高中

家族传承

1978年

熙岭乡友潭村

陈官铁

1960年

高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官务

1958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孝庭

1959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连古

1962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才珍

1963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第十四代

陈彩云

1975年

高中

同上

1992年

同上

徐秀玉

1976年

高中

同上

1992年

同上

谢玉珍

1976年

初中

同上

1992年

同上

陈孝武

1977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孝生

1977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第十五代

陈小兰

1980年

高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孝楠

1991年

在校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孝清

1991年

在校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子生

1982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子花

1988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雀云

1988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园铧

1988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丽芳

1989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丽李

1989年

初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2)南湾村四平戏传承谱系

南湾村属屏城乡,总户数312户,总人口1273人。南湾村陆氏始祖由长汾上洋头陆朝洪三兄弟分支迁到南湾,南湾村从此创。陆氏家谱中只记载到十一世祖(后来未记载人物等情况)。实际上陆代在南湾居住了十七世了,距今约430年。南湾吴家迁居的始祖是由甘棠乡叠石村(现彩云村)迁入,已传15代,约370年。 南湾村最早办四平戏的师傅是陆功木,他出生在清道光年间,距今有180年左右。是吴观生的师傅。第二次办班的师傅是吴观生,他出生在清咸丰年间,距今有145年左右。据说他可演130多本剧目(包括全本与杂出)。与他同期学戏的还有吴阿涛、吴清二、陆家全、吴江明、吴明德等。吴观生曾到周宁七步、竹下村、宁德洋头、洋中等地教过戏。 

第三次办班时间在1948年-1952年。戏师傅是蔡达绍。第四次办班时间在1962年-1964年。戏师傅是陈元雪、吴明钟。1962年,南湾四平戏班和下地闽剧团在大碑村有进行过赛台演出。1963年古历11月南湾班经龙源、七房到周宁县演出26天。1964年二月初二,本村土主生日,村里又演了四平戏,从此以后,南湾四平戏就停演了。第五次是在打倒“四人帮”后又准备办班。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

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陆功木

清道光年间

不详

师传

清道光年间

屏城乡

南湾村

第二代

吴观生

1858年

私塾

师传

清道光年间

吴阿涛

清咸丰年间

不详

师传

清道光年间

第三代

蔡达绍

1882年

私塾

师传

民国初期

许兴绍

1900年

初小

师传

民国初期

第四代

吴明园

1912年

初小

师传

1948年

吴维有

1911年

初小

师传

1948年

第五代

吴明种

1935年

初小

师传

1962年

陆兴盛

1936年

高小

师传

1962年

吴连华

1938年

高小

师传

1962年

吴连义

1934年

初小

师传

1962年

吴明德

1935年

初小

师传

1962年

陆惠生

1934年

初小

师传

1962年

(3)山墩村四平戏传承谱系

山墩村属熙岭乡,其苏姓来源于宁德县虎坝乡石屯村,已有21代人了。现有苏姓79户,427人。该村海拔1100多米,山高水冷风大,多雨季节时,经常被雨雾笼罩着,能见度很低。该村历史上最出名的戏师傅是苏安意,是清道光年间人,约在1821年出生。办班时间约在1850年左右。第二次办班时间在1929年,戏班的师傅是苏振怀。苏振怀是在1853年出生。当时的演员有苏振杞、苏宗枝、苏宗北、苏宗碑、苏宗本、苏振觉、苏奕棉、苏宗嵩、苏振鹤等。这次办班有长期出班演戏。山墩第三次办班时间在1949年—1952年,戏班的师傅是苏振杞。苏振杞在1879年出生,距今有125年,但他在1958年已去世。这次办班共演七本四平戏,戏名是《白虎堂》、《杨案堂》、《三审判》、《天子图》、《白罗衫》、《破曹》、《白樵树》。因当时是解放初期,戏只在本县演出。据说当时山墩村有120多本四平戏剧本,1949年办班时还有剧本70多本。苏振杞在1947年至1948年曾往宁德洋中嵋屿村教过四平戏,共12个剧目。山墩第四次办班是在1978年,戏师傅是龙潭村陈官瓦。当时共有演职员近四十人。参加这次演出的演员除有二人去世外,其余的人都健在。山墩村四平戏最后的演出时间是在1985年9月,演出的地点在甘棠乡王林村,卓坑、南洋仔等村庄。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苏安意

1821年

私塾

师传

不详

第二代

苏振怀

1844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不详

第三代(1929年办班)

苏振杞

1879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不详

苏宗枝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苏宗北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苏宗碑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苏宗本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第四代(1949-52年办班)

苏宗炳

1925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苏枝彪

1924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苏宗房

1927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苏枝昌

1930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第五代(1978-86年办班)

苏派鸿

1950年

高小

家族传承

1978年

苏世道 

1954年

高小

家族传承

1978年

苏世图

1955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78年

苏世题

1953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78年

苏世俭

1953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78年

(4)茗溪村四平戏传承谱系

茗溪是代溪镇周厝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44户,253人.茗溪自然村地处代溪、熙岭、棠口三个乡镇交界处,这里海拔比较低,土质肥沃,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许多人已搬迁到外地谋生,实际常住在村里的只有百余人。

茗溪村陈姓先定居。张姓是政和县杨源村张宗宝来茗溪学艺,被茗溪陈姓招为女婿,形成陈张二姓,到现在张姓落堂有19代人。现陈姓只剩一户,已搬迁城关。“茗溪历史上代代都学四平戏”,但在哪一代办班,谁当戏师傅,有哪些学戏,老人们已记不清了。有证可查的是在清光绪年间,张春迎(又名北京)办了四平戏班。办班时间约在1900年左右,当时的戏师傅是余春游。主要演员有陈世孙、张春吉、张炳元、陈祥瑞等。第二次办班时间是1947-1950年。当时全团演员有32人,戏师傅是龙潭陈元雪和本村的张春迎。

张春迎,清同治十年(1871年)生。从小喜爱戏曲,是个小戏迷,长大后就跟随戏班,后师从余春游(籍贯不详),春迎年轻时戏演得好,戏路宽,是屏南四平戏历史上一位有名望的戏师傅。到过屏南南峭、宁德嵋屿、黄柏等村教过戏。他和山墩、南湾、龙潭的四平戏师傅经常一起切磋技艺,并延请龙潭陈元雪师傅一起在茗溪教戏。他带领茗溪四平戏戏班到古田鹤塘、西洋、周宁李墩、坑下演过戏。张春迎末成家,无后代,1944年,因穷困潦倒而病故,享年73岁。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张春迎

1872年

私塾

师传

清光绪末

陈世孙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张春吉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张炳元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陈祥瑞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第二代

张林橱

约1930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陈仕畅

约1926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张林赠

约1927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张花果

约1927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第三代

张林晓

约1937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58年

张志明

约1936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58年

张在金

约1936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58年

张林瑞

约1934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58年

(5)降龙村四平悬丝傀儡班传承谱系

降龙村位于屏南寿山乡,又名横垅,古名礻今山,全村均为韩姓。明万历年间由寿山前圪村韩财什肇基,至今繁衍20代计430多年。现全村230多户近千人,村所在地海拔720米左右。

降龙村悬丝傀儡戏有据可考最迟由韩氏八代祖韩孙田公起至今传承了十二代,十二世韩仁绥从其祖辈到他父亲均在不间断演出傀儡和从事民间道事活动。原有傀儡身72身,(双套的,每班都只有36身)。解放后,“破四旧”和“文革”冲击,大部分偶身和剧目抄本被焚毁,现今只保存九身悬偶和两木箱道法科仪本计240多本。具体传承情况如下表。

代数 

姓名

法名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一代

韩孙田

 

明末

私塾

师传

不详

寿

二代

不详

 

 

 

 

 

三代

不详

 

 

 

 

 

四代

不详

 

 

 

 

 

五代

韩德成

法成

1738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不详

六代

韩贵乐

法圣

清乾隆年间

私塾

家族传承

不详

七代

韩大定

法真

1784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不详

八代

韩占伦

 

清咸丰年间

私塾

家族传承

不详

九代

韩传务

法兴

约1860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不详

十代

韩世协

法恭

约1890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不详

十一代

韩云助

法龙

1924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48年

十二代

韩仁绥

 

1949年

初中

末传

 

(6)谢坑四平傀儡班传承谱系

岭下谢坑村,原名谢教坑,地处屏南、政和、建瓯三县交界处。距屏南城关45公里,距岭下乡12公里,距政和县杨源乡10公里,距建瓯水源乡18公里。语言以闽北语系政和话为主,三县语言相通。历史上是屏南的北大门,是早期屏南通往上府建瓯、政和、浦城乃至浙西南的交通要冲。全村430户2340人,均为陆姓,自北宋初年肇基至今已历900多年。

谢坑村的四平傀儡戏在清同治年间由政和县岭头村传入,传师为政和岭头村吴万昌。已知谢坑村四平傀儡班早期艺人有陆丕火昆、陆丕烽兄弟。由于谢坑与政和、建瓯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其周边的政和、建瓯的岭头、禾洋、桃洋、水源、葛藤坑等村均有四平傀儡存在,而且一脉相承,他们艺术形态、民俗活动以及活动范围都相同。谢坑傀儡班在屏南县活动的范围只限在屏南靠近政和、建瓯交界的数个乡村,如:葛畲、横坑、东峰、梨洋、富竹、上楼等村,而更多的活动在政和、建瓯农村。

陆绍灿,35岁,是老艺人陆丕烽的四子,他与三哥陆绍宽两人是现有谢坑傀儡班的艺人。绍灿是提线师,绍宽负责后台。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吴万昌

不详

私塾

师传

不详

政和岭头

第二代

陆丕焜

清光绪间

私塾

师传

不详

陆丕峰

1922年

私塾

师传

不详

第三代

陆绍宽

1958年

初中

家族传承

1984年

陆绍灿

1968年

初中

家族传承

1984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