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资讯 > 正文
闽剧舞台上的闽商艺术形象
2016-04-05 07:45:27 来源:福建戏剧 责任编辑:郑思楠

   勤俭诚信型人物。

    闽商有一个特征相当突出,就是勤劳致富,节俭持家,诚信经营,精打细算。有时勤俭到了过于苛刻的地步,以致喜欢排场摆阔的人认为过于“奸究”(太过吝惜),成为民间讽剌对象。根据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闽剧《贻顺哥烛蒂》,其主人公马贻顺就被塑造成一个十分吝啬的艺术形象,以致最终失去了花大钱讨来的妻子春生嫂而得到一截未烧尽的“烛蒂”,达到了讽刺、挖苦吝啬鬼的强烈戏剧效果。艺术界有专家学者将《贻》剧与法国剧作家莫里衰创作的《悭吝人》相媲美,认为是东方一出最为成功的讽刺喜剧。但实事求是分析,小商人马贻顺并非吝啬,而是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过了尺寸。比如娶亲放鞭炮用“口技”,如同现在酒店里放录音。做孝男离开坟场时,还要把未烧完的蜡烛带回家作为灯烛用……诸如此类细节,在今天看来是勤俭节约行为,只是有点过分而已,并非有什么可笑之处。值得一提的是,马贻顺在大事上却毫不含糊。凡是他答应要做的,都从不“节俭”,该办的全部办到,绝不反悔。比如答应春生嫂的三桩事,马贻顺虽有嘀咕,但都予以落实,并且做得齐全、周到,说明马贻顺有诚信,很干脆,说到做到。马贻顺这个艺术形象,应属于善打小算盘、有点斤斤计较但在守信承诺等大事上毫不含糊的好人。这一点与《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吝啬到极点的性格恰恰相反,阿巴公才是大奸大恶的大商人。

  为了给闽剧舞台上的福州商人马贻顺“平反”,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剧作家洪可人、马书辉合作创作了一台闽剧叫《贻顺哥戴高帽》,仍以小商贩为身份,重新塑造一个性格好、渴求乡间邻里表扬的马贻顺艺术形象,演出后大获成功,参加省市会演也获得大奖,说明福州人不认同马贻顺吝啬“奸究”,而更喜欢帮人扶危解困、到处做好事的“贻顺哥”,而这一点恰好是闽商的一大特色。凡是突出这一特点的艺术作品都得到方方面面肯定和赞赏,说明人间自有正气在,乐善好施得赞扬。

  此外,有塑造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如连台本戏《甘国宝》,主人公甘国宝陷入赌场,连师傅买鞋料的钱都敢偷去赌,后来在师傅王成教育劝导下,“浪子”回头,到台湾驱倭寇立功受赏当上大官,回到福州不计前嫌救出表姐夫郑大商人;有回家“请罪”求得妻儿、乡亲谅解的皮货商人王成龙,闽剧《红裙记》中的二号人物;还有反映诚信经营做生意的新编现代闽剧《红桥》等,都是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来塑造闽商光辉艺术形象、大力宣传福建精神的好剧目。


  • [1]
  • [2]
  • [3]
  • [4]
  • [...]
  • [10]
  • 显示全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