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谁来接棒“贻顺哥”?
顾伟
有400年历史的闽剧,留给观众的有2000多台大戏,其中绝大多数是移植其他剧种或根据史料改编的剧目,真正反映福州人生活的戏不多。反映福州人生活的闽剧,能让观众记住其中角色的就更少了。贻顺哥、王莲莲、甘国宝等便是为数不多的能被几代闽剧戏迷念念不忘的艺术典型。
在福州方言中“贻顺哥烛蒂”是句挖苦人的话,含了“吝啬、算计、到头一场空”多种含义。剧中的贻顺哥时常耍耍小聪明,却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旧时代福州小市民中有不少类似贻顺哥的人精,因而福州戏迷对他虽极力嘲笑,终不感到厌恶。
据了解,解放前虽有闽剧团演过贻顺哥的故事,但这角色并没火。直到著名剧作家邓超尘在1952年写出《贻顺哥烛蒂》。1953年,该剧由福州市四赛乐闽剧团首演,林务夏饰马贻顺。1954年,该剧参加福州市戏剧会演获得好评,并轰动全城,连续爆满四个月,后来各闽剧民间职业剧团纷纷效仿。
从1953年至今已有60多年了,虽然许多人演过贻顺哥,可戏迷认可的贻顺哥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林务夏,一个是朱善根,他俩恰巧各领风骚30年。
为了传承贻顺哥这个艺术形象,省实验闽剧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考虑挑选年轻人饰演贻顺哥,先后有6位青年演员跟着朱善根老师学过戏。有的学生很用功,可因体态偏胖,没有传统贻顺哥的味道;有的体形到位了,可唱腔水准又少了点虾油味……挑来挑去,第三代贻顺哥扮演者始终没挑到合适的。因而此次贻顺哥上央视戏曲春晚,最终还要年过七旬的朱善根老师上场。
朱善根为人谦逊,昨天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要表演38岁的贻顺哥,与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起热舞,有点累了。想当初我学贻顺哥时,也有不少人认为我与务夏老师的表演有差距,只是因为那时剧团要赴香港参加戏曲展,主办方点名要看‘贻顺哥’,我才被‘赶鸭子上架’。这30年,我演了上百场贻顺哥,观众看顺眼了,就认可我了。”
作为一名关注闽剧发展的戏迷,记者衷心希望借此次“贻顺哥”赴京参加央视戏曲春晚的东风,有关方面能把“遴选第三代贻顺哥”再次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年轻人接棒,让贻顺哥的经典故事代代传承。
(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顾伟 记者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