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传承保护 > 正文
戏曲艺术助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
2018-07-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黎晶瑛

戏曲助力国产电影精神品格

从电影诞生至今,戏曲即以其丰富、独特的艺术表征,成为增强电影民族性、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作出了贡献。中国戏曲对于“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有助于确立中国电影的民族立场和精神品格。

纵观戏曲艺术与中国电影的联姻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促进了中国电影振兴的民族立场与中国电影的精神品格。20世纪30年代,王次龙导演的《四郎探母》《霸王别姬》《林冲夜奔》、周翼华导演的《斩经堂》等优秀戏曲片,以深厚的传统价值观激励乱世中的国人奋进拼搏。其后,以费穆的《小城之春》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影则高度融合戏曲元素,以饱含戏曲韵味的意象构建出中国电影独有的诗意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的方针推动了戏曲电影的繁荣,多剧种多曲目被拍摄成电影,宏伟的家国梦想成为时代的主流,对英雄人物与理想的歌颂激荡人心,其中《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曲片重现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激励了国民。改革开放之后,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等导演巧妙地将戏曲元素融入现实,《人·鬼·情》《变脸》等影片在影像与戏曲的交融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思索与人性的探讨。第五代导演则挖掘电影艺术本体,大量运用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史上树立了新的思想艺术丰碑,《红高粱》《活着》《霸王别姬》等影片,有对民族命运的探求,有对历史的哲理反思,有对时代人物的剖析,无一例外地都在鲜明的中国元素的标识下书写着“中国精神”。第六代导演和更年轻一代电影人则更为灵活地运用戏曲元素表达精神诉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有力彰显。

戏曲艺术与中国电影的结合,使中国电影成为塑造中国性格、凝聚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价值的重要载体,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对戏曲艺术的借鉴融合,将在“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