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莆仙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唱腔分类

莆仙戏音乐,凡大同小异或主腔韵相同的曲牌俗称“兄弟曲”,正如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到曲子与曲子的关系“有子母调,有姑舅兄弟”。

莆仙戏“对题”,是给曲牌名另起一个相对的别名,如:[风人松]对[云出竹];[孝顺歌]对[忤逆词];[四边静]对[满中闹]或[中闹]等。这种对题和宋元南戏有着渊源关系,如[四边静]南戏对题也是[中闹]。

唱词格式和语音

唱词格式,一是七言、五言或七言、五言互用;二是长短句,它与宋元南戏相同或相近,数量多。莆仙戏唱词还采用方言俚语与韵文相间的唱词。以中古诗韵与方言音韵相结合,用莆仙话演唱。莆仙戏唱腔中,许多曲文中的定格字,其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易,常见的定格字“欸”-ê ,其 代号 爻“或”××;其次是“嗏”,叉音(阴平),还有“口哀 ”“也”等。

曲牌联缀

莆仙戏曲牌是以“引子”——“过曲”——“尾声”的方式联缀。定型的曲牌联缀称为“套曲”。常用的有11套,如: [破阵子] --[渔家傲] --[剔银灯] --[麻婆子](见《瑞兰走雨》,此套与南戏《拜月亭》“走雨”相同)。

演唱方法和形式

方言演唱,本嗓发音,各个行当皆能歌唱。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时,有的戏班还保持木偶戏的遗响,前台演员不唱只做表演动作。若有演员能独唱的(时称“单唱”),大受观众赞赏。

乐队

莆仙戏的乐队,在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戏班还保持宋代做场的“锣、鼓、吹”传统,乐队只有司锣、司鼓、司吹三人。1920年后,从民间音乐“十番”“八乐”中吸收了一部分乐器,发展成吹、拉、弹、打的混合乐队,乐员多由演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扩大,约有十多人。

莆仙戏特色乐器

1.沙锣与三板。沙锣是锣面微有绉纹的平面锣直径330mm,边高30mm,锣槌有二:一是首尾大,中间小的木槌,头部扁平、有斜度;一是三块竹板重叠,扎二节麻绳的“三板”(古称绰板)。沙锣源于南北朝时军中乐器。

2.大鼓与石狮。大鼓以樟木为桶,高600mm,直径40mm,牛皮为面。硬木为槌,长120mm,另有小石狮一只,置鼓面。石狮用“绿豆青”(色带绿的硬石头)雕琢而成,长150,

120mm,其作用在调节大鼓的音量和音色,使音乐气氛发生变化。

3.笛管与梅花。笛管是古时筚篥的一种,以尚书木(或老红木)为管身,长150mm,头粗(直径约20mm)尾细(直径约10mm),以芦竹为哨,状如唢呐哨。管身九孔(包括筒音),前七后一,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此外的音,必须在邻近的音孔上用气息控制吹奏出来。如吹“清角”时开“角”孔,吹“变宫”时开“宫”孔。音域两个八度(g—g2)音色高亢而凄厉。梅花,亦称“二梅”,即中音唢呐,是莆仙戏 “锣鼓吹”时代的带腔乐器。大梅,亦称“大筒”“大乐”或“客笛”即大唢呐,专奏大吹曲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