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莆仙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莆仙戏表演特色

脚色行当  莆仙戏的脚色行当,沿袭着宋、元南戏体制,即生、旦、贴、靓妆、老、末、丑七个脚色,俗称“兴化七子班”。随着宋元明清的演变,“七子班”逐渐改制成为“八仙戏”或“八仙子弟”,增加贴生的脚色行当,即正生、正旦、贴生、贴旦、靓妆、老旦、末角、丑角。到了清朝后期,莆仙戏班迅速发展,脚色也有增加,通常为九至十个,“八仙”外加副生、四旦(花旦),有的多至十至十二脚色。

抗日战争期间,福州沦陷后,京剧和闽剧艺人渐次来莆田,受聘于戏班,出现京、闽、莆仙艺人同台混演的现象。脚色行当的旧规也被打破了,增有四旦、五旦等,通常都有十几个行当、二十多个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两县分别组织了专业剧团,脚色行当在原有的基础上,分工更为细致,演出时很少替代。

身段、基本功  莆仙戏的表演基本功集中在步、手、肩三个部分,要求头、身、腰的配合。步法分有:三步行、摇步、拖步、挑步、云步等。旦角的蹀步最有特色,旦角还有“千斤坠”也很有特色,还有丑角的特有步法“七步遛”(亦名“七下跳”),表示怡情舒畅风趣滑稽,专为喜剧人物所用。

莆仙戏的“手法”包括指和臂两个部分。表演时要求随眼转。指法有姜萼手、香橼手、兰花手,虎爪手、龙爪手、梅花手、啄手等。此外,一般常见的还有指手、三节手,都很有特色。

手法的样式科名很多,大致分四种类型:称为顺花、反花、照手、拟手。根据这四种手式的不断变化去表达各种含意,如簇手、拱手、分手、拆手、拼手、推手、脱手、括手、扣手、波浪手等。

莆仙戏的肩部动作也很多。有旋肩、车肩、荡肩、放肩、蹑肩等。观众只要看到演员肩上的表演,就可以想到角色脚步、身段的变化。所以莆仙戏特别重视两肩动作的运用。

莆仙戏的表演受当地傀儡戏影响较深,如基本动作的簇手,双手各伸出四指,并列着放在胸前;“前四后五”,一手伸出四指悬在胸前,另一手五指贴在背后腰间,还有生脚的拖拉鞋,旦脚的蹀步,靓妆的挑步,丑脚的七步颠,末脚的三节弯,老旦的三脚杖,贴脚的魁斗吊等。尚有表达欢乐的雀仔跳,愤怒的双摇步,悲哀的双掩面,愉快的双车肩等,都叫做傀儡介。在这方面保留演出剧目有《双鞭回两锏》、《苏武牧羊》、《吕蒙正》(《数十八罗汉》一节)、《公背婆》等戏,都是模仿傀儡戏的动作。

在莆仙戏传统剧目表演艺术中,最明显保留中国戏曲初期表演形态的,是上、下可以连演七天的《目连戏》,其中有很多独特的古老演艺遗存。例如插科打诨和

民间技艺的鹤舞、弄狮、弄虎、“哑子背疯婆”、“高脚鬼成亲”、“大哥(无常鬼)砍头”、“二使(黑无常)脱衫”、“十二科使”等等。特殊表演还有:“刘贾拜”、“刘四真坐轿”、“银奴吊”、“十八叉”、“十八拷”、“十八啄”、“十八弄”、“十八乓”……堪称五花八门,千奇百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