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莆仙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于宋代形成与成熟

南宋光宗年间,东南沿海各地出现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南戏。与临安和温州南戏演出的同时,莆仙戏也趋成熟,以其艺术新颖,节目精彩,吸引观众,成为南戏的主要剧种。南宋诗人刘克庄以 “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出嬉”的诗句感叹当时莆仙戏的演出盛况。当时的剧目有《鸿门会》、《霸王别姬》、《东晋西晋》、《夸父逐日》、《昆仑奴献宝》等,演出时已有“久问优场脱戏衫”的服饰;有“狙公加之章甫饰,鸠盘谬以脂粉涂”的化妆;有“哇淫奇响荡众志”、“听到虞姬直是愁”和“澜翻辩吻矜群愚”、“呵斥倿倖惊侏儒”的唱念;有“未妨优场开口笑”、“先生滑稽腹如壶”的科诨;有“效牵酷肖渥洼马”、“恍惚象罔行索珠”的杂技。演奏乐器为锣、鼓、吹,演出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

宋时莆田秀屿港与温州航运频繁,杭州、温州一带的南戏剧目流入莆田。

莆仙戏《王魁》、《赵贞女》、《张洽》、《目连》、《王祥》、《刘文龙》、《杀狗》等五十几个剧本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本相同或基本相似,有的还保留原词原曲。收入《永乐大典》已经失传,后又在英国伦敦街头出现的南戏《张协状元》,数百年间一直保留在莆仙戏里,清末莆田福顺班还在演出此剧。

吸收明清传奇不断丰富发展

明清时期莆仙戏更加盛行,民间逢年过节,婚寿喜庆或迎神赛会,例必演戏,剧目除南戏外,又大量移植改编其他声腔的剧目。如《范蠡献西施》由《浣纱记》改编,《韩信》由《千金记》改编,《王昭君》由《和番记》改编,《李彦贵》由《卖水记》改编等。莆仙戏大量吸收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地方戏剧本,使莆仙戏剧目更加丰富。清初莆仙戏班社已达140多个,行当齐全,唱腔、曲牌、锣鼓经、表演科介、舞台美术已大放异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老艺人黄文狄等编著《莆仙戏传统科介》和《莆仙戏传统舞台美术》二书,全面系统地展现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结晶。

基本内容:

莆仙戏流传剧目及现存剧目介绍

莆仙戏剧目最早成形于南宋。据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于宋端平(1234-1236)间,大量记载在莆田观看优戏演出的盛况证明,当时的剧目有《鸿门会》、《霸王别姬》、《东晋西晋》、《夸父逐日》、《昆仑奴献宝》等,还有《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等五十多个剧本,与《南词叙录》“宋元归篇”著录的南戏剧本相同或基本相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