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梨园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二、音乐

梨园戏的音乐保留南戏以鼓、箫、弦伴奏为主,唱腔源于晋唐古乐,箫弦伴奏为主,一字多腔,用泉音演唱,亦称为泉腔闽音、下南腔、土腔。主要由南音、笼吹、什音和吸收其他剧种音乐(如潮调、弋阳腔、昆腔、青阳腔)等组成。(YY-工尺谱)

唱腔属曲牌体。已知曲牌250多种,至今仍沿用古曲牌名:如[摩诃兜勒]、[霓裳羽衣曲]、[长相思]、[梁州序]、[甘州歌]、[太子游四门]、[薄媚花]、[鹊踏枝]、[阳春曲]等。

曲牌以“滚门”归类。现存“滚门”有15种:“二调”、“长滚”、“中滚”、“短

滚”(以上属四空管);“长潮”、“中潮”、“短潮”(以上属倍士管);“锦板”、“中倍”、“倍工”(以上属五空管);“大倍”、“小倍”、“寡北”、“长寡”、“中寡”(以上属五空四仪管)。

此外,还包括一部分本地的民间小调,一般都用在小戏中。

音乐的调式有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有古音阶、新音阶和清商音阶三种形式(皆为七声音阶),以古音阶(亦称雅乐音阶)为主。也有清角与变徵两音并存,演唱起来效果颇为独特。

调门称“管门”,是以“尺八”的空序不同而命名的。有四个管门:四空管、五空四仪管、倍士管、五空管。

板眼称“撩拍”,这是唐时板眼的称谓,一首曲牌可以有一种撩拍,也可以有几种撩拍;一个“套曲”可以包括多种撩拍类型。

唱腔特点与南音相似,旋律一般是波浪式的上下回旋,起伏不大,很少有音程的大跳跃;常有多重大三度并置,一曲中常有两个甚至三至四个,使色彩鲜艳、变化多端、呈现其独特的风格唱腔,多为眼上起唱,眼落板收。

传统演出前要喊“口栾 呾”,即唱“啰哩嗹”,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唱等,其中帮唱又有“和声”、“连尾”等形式。“和声”即帮唱曲中某些字、句,大多在叠句处。“连尾”即“啰哩嗹”,又称“唠哩嗹”或“弄嗹柳”。一般由后台帮唱,有时还加打击乐。

男女演员皆用本嗓发声。演唱讲究咬字吐音,特别讲究“出字、归韵、收音”,即唱出“字头、字腹、字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