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竹马舞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传承谱系:

(一)林如柏舞蹈谱系

林如柏,男、1926年生,金山镇新村村人。林如柏自幼酷爱文艺,经常参加学校的歌舞表演。解放后,新村村建立“新村芗剧团”,他担任副导演、导演,上演传统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还配合工作中心,编导《好军属》、《组织起来力量大》、《婚姻法》等宣传节目。剧团不但在本村活动,还到周边地区农村演出、售票,将收入资金投入再生产购买服装、灯光设备。使剧团有模有样,演出效果好,曾参加省、市文艺调演,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林如柏14岁就参加竹马舞表演,得到良师林香水、林庆亮指导,同时又学习锣鼓。几年后,两位师傅相继逝世,林如柏就挑起竹马舞导演重担,先后培养10多批次。使竹马舞得到传承,连年或隔年为山区农村农民表演服务。

金山镇新村村“竹马舞”被编入《漳州文化志》。

(二)林朝元编竹马谱系

林朝元,男,1941年出生,金山镇新村村人。林朝元家境困难,12岁辍学放牛,13岁就参加生产队劳动,并当上记工员。他生性聪慧,爱动手动脑,自小随父劈竹蔑编竹马,熟练掌握编竹马技艺。他可根据表演者身材大小,“量体裁衣”,制作与人比例匹配的竹马,并设计了活动马头,为满足夜间表演,他在马的体内设计安装了腊烛。

竹马以竹篾成形后,糊裱各种颜色的纸。林朝元又将本人剪纸的喜、寿、蜻蜒、蝴蝶、马铃等装饰在竹马身上,五彩缤纷,非常好看。他不但学会编竹马,又会编制竹篮、菜篮、花篮、火笼、及笼仔、畚箕、谷席等生活、生产用品。一些竹器非常精巧,深受农民喜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