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泉州打城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分页区域:福建省泉州市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同安、金门和漳州潮汕地区及周边地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全市人口752万,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泉州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市通行闽南方言。

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0万人,港澳同胞80多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泉州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全市现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84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汉时就有方士、隐者的活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时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

唐景云二年(711年),泉州设置,经济发展,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为多种宗教在泉州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大批道教宫观、佛教寺院相继创建。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泉州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和摩尼教也传入泉州。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倡导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达到鼎盛阶段。

佛教初期戒律是严格禁止僧侣听歌观舞的,及至大乘教才有所松宽,到了密宗遂无形中取消了。在密宗的仪式中就有了歌舞乐伎的成份。唐代,寺庙几乎普遍成了优戏演唱的场所。宋钱易《南部新书》上记载:“长安戏场,多集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泉州开元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7年)初名莲花寺,开元中始易现名, 自唐历经五代至宋天禧年间(公元1017一1021年朝例普渡,寺僧筑戒坛,打城超渡众生。 唐宋时期,泉州多种宗教并存,和睦共处,而释,道两教关系尤为密切。两教在经典哲理乃至神,谱、仪式等等方面经常互相渗透、吸收。因为佛教来自天竺,但它一踏入中国境内,即开始同先于它在中国本土上孕育产生的道教融汇在时代的文化氛围中,为当时特定的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文化取向所左右而构成或同或异的思想与行动模式。

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海外贸易十分活跃,社会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寺院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因此出现历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桥、造塔盛事,泉州开元寺著名的镇国塔、仁寿塔,以及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就是宋代僧人发起建造的。宋代,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传,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净寺。

元代,元廷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传播,天主教和印度教也在元朝前期传入泉州,多种宗教在泉州共存并传播。

清末,日本教也传入泉州。

正因为如此,泉州民众祭祀等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尤其是道佛二教在泉州传播最早也最广。因此为泉州打城戏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沃土。

历史渊源:

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在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或道士打醮拜忏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一般在广场上表演“打地下城”,地藏王放出冤死鬼或“打天堂城”,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放出冤魂的情节。道教的表演通常还加上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一百多年后,它才从纯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孟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等民俗活动中演出。

据对晋江市小兴源村(也称小坑园村)调查所得,《兴源里长房三族谱序》记载:“由东皋三世、吴源逵公分居开建於此,地号兴源, 卜宅兆而安焉。其地也:东枕豸角、西拱虎山,土厚地肥,山明水秀,至今十余传,世掌道门,列三教之一、宜乎地灵而出人杰、洵不诬也是为序。” “民国壬子年菊月重辑工峻谨笔登录。”该村道教传乘现已有廿一世。大约在清咸丰十年(公公元1860年)兴源里吴永燎、吴永吟兄弟出面组织打城戏演出(时称师公戏),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厦门一带进行民俗法事活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提供资料: “1883年两位荷兰人在厦门观摩过打城戏的前身师公戏,演出《刘全进瓜果》。”此阶段师公戏排演剧目有《李世民游地府》《庄子戏妻》《目连救母》全本,四游记(即东、西、南、北游)和《楚汉》、《三国》,《说岳》等历史故事连台戏,凡民间丧仪,兰盆会,水陆大醮、中元节等都延请他们搭台演出,至1885年,小兴源村的师公戏已具备相当规模,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演员,形成了自己的保留剧目,巳成了半专业性的戏班了。

打城戏戏班的真正形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为了招揽法事,合资购置行头道具,以晋江小兴源村演戏的道士为基本演员,又吸收 “香花和尚”(吃荤)参加,聘请泉州木偶戏艺人传授整套《目连戏》,组成一个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叫“大开元班”。吸收木偶戏的曲调作为演出的音乐,并由广场搬上舞台。后来,戏班主圆明与超尘因不和,各自分开组班。超尘仍旧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行组织的“小开元班”。1920年,晋江县小兴元村的做法事兼演戏的道士,组织了一个“小兴元班”。“小兴元”得以中兴并活跃在晋江、石狮、东石、英林一带,班主为道士,故俗称“道士戏”;而“小开元”则流行于泉州、惠安、南安及晋江等地,因其班主是和尚,所以叫做“和尚戏”。建国后统称为打城戏。 打城戏走上舞台,渐渐地形成自己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剧目,大致可分为:神话、神怪剧、历史故事和武侠剧三类。建国以来,创作一批新的剧目,如《郑成功》、《龙宫借宝》、《岳云》、《宝莲灯》、《潞安州》等,颇受观众欢迎,也使该剧种更臻成熟。

基本内容:

所谓“打城”,有“打天堂城”、与“打地狱城”之别。打天堂城故事是演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令鬼将释放屈死冤鬼。打地狱城是演地藏王大开鬼门,放出无辜冤鬼。两者都是一种超渡冤魂怨鬼转世的法事形式。打天堂城的表演仪式是:由一演员扮演神将,手执钢叉舞弄,(道士是由中尊执剑表演)脚踏八卦,由乾入,至太极,而后从坤出,举禹步,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终同步,置脚横直,互成丁字。口念暗咒:“太乙真人下幽冥,查勘善恶辨分明,超渡亡魂上天界,青龙戏水救万民。”一番表演后,进入地狱门。念四句定场诗,“今请太乙救苦尊,直下酆都赦亡魂,手执降魔鬼头叉,劈开地狱天堂门。”然后舞叉打开天堂城而结束。 除“打天堂城”外,还有《论三关》、《众哭城鬼》。“论三关”,是由二道士以龙虎山妙行真人身份介绍,斋主请其追修功果,荐拔亡魂,已差金马驿吏背赦书去都司赦亡魂。因孝男孝孙思亲意切,坛主即令其采三关等候。所谓“三关”,即:东畔函谷关,西畔别阳分水关,中央鬼门关。 “哭城鬼”是妙行真人来到鬼门关,听见望乡台上有一鬼魂哀啼,真人问其来因,女鬼魂哭诉:生前因父母包办主婚,媒婆欺骗,嫁给一个丑而残的穷丈夫。但她不孝翁姑,被禁鬼门关,所以日夜在望乡台哀啼。还有《双挑》,《白猿抢经》等《目连救母》的片断故事表演。除此以外还有表现技艺的广场杂耍表演,如弄铙钹。“铙钹”即道场音乐其道具亦法器也。《太清玉册》载:“蚩尤驱虎豹与黄帝战,黄帝作铙钹以破之,虎豹畏铙钹之声,故也。况亦惊逐魔怪!”《灵宝经法》云:“太乙救苦天尊跨九头狮子,其声吼如铙钹之音,响彻地狱。故以铙钹效狮子之吼音,以惊破地狱也”。演弄铙钹要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其中穿插跳桌、顶碗、顶缸、高跷、丢馒头、丢硬币等。传说凡拣到馒包者,人、畜食之祛去病魔。拣到硬币者,当年有福气,财源广进。在闽南习俗,“弄铙钹”一般由嫁出的孝女付钱,所以,不一定每次法事活动都有演弄铙钹仪式。斋醮仪式的余兴表演,为满足观众要求,不断渗入艺术成份,增强戏剧性,逐步走向戏剧化。

文本与内容

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l,神话剧。如《西游记》、《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榜》、《济公传》、《临水平妖》、《目连救母》,《大劈棺》等。

2,历史剧。如《三国》,《说岳》、《东西汉》、《杨家将》、《郑成功》、《太平天国》等。

3、,武侠剧;为发挥本剧种武技特点,根据侠义小说编演,如《泉州少林寺》;《小五义》、《大八义》等都是连台本戏。

4、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有《李九吾》,《田螺姑娘》、《洛阳桥》等。

5,现代戏有《畲家仇》、《一阵雨》等,

6,童话剧有《老虎与青蛙》等。

许多剧目在舞台实践中,不断修改,提高为连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如西游记的《三探无底洞》;《龙宫借宝》、《收红孩儿》等,神话剧《三公主》等,杨家将的《杨九妹取金刀》,《杨八姐下幽州》,《定边关》等,说岳中的《岳云》、《潞安洲》等,水浒中的《大名府》,《真假李逵》等,东西汉中的《哭人彘》,《霸王别姬》等,小戏有《良女试雷有声》,《化金针》、《挡马》、《三岔口》等。

表演与科步:

打城戏的表演科步,以罗汉科为主,即仿罗汉的塑姿衍化为表演动作,并带有浓厚的提线木偶表演风格。技艺侧重于跳跃扑打和杂耍,武打主要运用少林拳技。旦角表演典雅细腻;吸收了梨园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傅忠的旦科表演被誉为闽南梅兰芳。丑角幽默含蓄,北(净角)表演气派刚健,面谱特别讲究,独具特色。角色上下场都要念上场诗和下场诗,道白分文武白,以韵白为多,对发音、节奏,咬字都很有讲究。 打城戏还有独具一格的表演技艺,如戴假面具表演,初期凡饰鬼怪禽兽都是戴假面具,到抗战胜利后,受到京戏等兄弟剧种影响,逐步以脸谱代替面具。桌上翻跳功夫,连垒七、八块桌子,从上面翻下来,一个人可双手、腋下、嘴、颈部夹十—粒鸡蛋从八块桌顶翻下来站在小板蹬上,叠罗汉、吃火吐火、吃纸拉肠、甩须、甩发、蚌舞、黑白鬼舞、叉舞、旗舞等。此外还有“开大笼”,如公鸡与蜈蚣、雌雄鬼、鹰与蛇、虎与狼等动物搏斗,和一些恐怖场面表演,用刀劈面、用剪刀刺眼和刀插肚、锯腰等。后期与京剧接触频繁,曾聘京武功教师传授毡子功、把子功,受其影响较深。著名演员曾火成和武功演员陈扶西曾参加京剧演出。曾火成的优秀表演艺术,特别是塑造“美猴王”,为京剧界所折服。

打城戏的“开大笼”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大笼里面装着表演各种特殊类型舞蹈节目的面具、道具、衣套,可随演随用,别有一番生动情趣。

此外,打城戏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

声腔与乐器:

打城戏音乐曲调是在道情和佛曲基础上,吸收泉州提线木偶戏音乐曲调而混合组成,解放后虽然也加进一些南曲,但仍以傀儡调为主。打击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与木偶戏相似。

打击乐:主要有南鼓(压脚鼓)、通鼓,小鼓、铜钟,草锣、匡锣、南碗锣、南钹、大钗、小锣、小叫、拍、双音、响盏,基本是做法事打法。

管乐:是以鸭母笛、嗳仔为主,有大嗳、品箫、洞箫等。弦乐有二弦、三弦、琵琶等。后吸收部份京剧的打击乐以加强武打气氛,增加北鼓、北锣、北钹、北碗锣等,和管弦乐器如笛仔、大胡、二胡等。

由于受到木偶戏的影响较深,打城戏早期的音乐、唱白以有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该剧种的生、旦、净上下场都要念场诗。韵白较多,唱白发发音较重,但比高甲戏轻柔,接近口语。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传承谱系:

据打城戏老编导詹晓窗及打城戏老艺人洪球江介绍,打城戏的传承是非家族性、社会松散型的团带班传承方式,打城戏学员一般没有固定的师承关系。

(1)小兴源师公戏班

活动年代地点:1860——1891年在泉州、晋江、南安、同安、厦门、金门等地演出

班主:吴永诗、吴永寮

(2)泉州大开元班

活动年代地点: 1891-1930年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等地演出

班主: 超尘、圆明

(3)晋江兴源班(系由原大开元班吴万圣、吴芬津艺员等组建)

活动年代地点 1929-1949年在晋江、泉州、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厦门、尤溪、金门等地演出

班主: 吴万圣吴坤山 吴芬津 吴千真 吴健

(4)泉州小开元班(系由原大开元班班主组建)

活动年代地点: 1930-1949年(抗日战争中断)在晋江、泉州、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厦门等地演出

班主: 圆明

(5)晋江小兴华班(系由原大开元班艺员组建)

活动年代地点: 1932-1934年在晋江一带演出

班主: 龚打

(6)南安洪濑打城戏业余剧社(由社会艺人组建)

活动年代地点: 1945年7月一1948年在南安;晋北、泉州一带演出。

班 主: 谢天来(杜长) 陈良、林三油、张礼青

(7)南安洪濑小协元班(由社会艺人组建)

活动年代地点: 1947年一1948年在南安、晋北、泉州一带演出。

班主: 张协

(8)晋江青阳赛龙章班(系由原大开元班艺员组建)

活动年代地点: 1947年间在晋江青阳一带演出。

班 主: 洪金水

(9)泉州市打城戏剧团(1952年-1970年)。1952年—1957年名为“泉音技术剧团”;1957年—1960年更名为“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60年正式批准为“国营泉州市打城戏剧团”。)

团长:大扁师

副团长:李正什(1957年起由曾火成担任)

(10)泉州打城戏剧团(1990年2 月)

班主:吴天乙

指导老师:洪球江

濒危状况:

1、非打城化现象。泉州打城戏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鬼神信仰以及所从事的法事活动,与当今社会推崇的无神论的主流理念相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政府曾将一大批打城戏名老艺人组织成立“国营泉州市打城戏剧团”,这一举措无疑保证了大多数大多数打城戏艺人们的生计,为打城戏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同时也对上演的剧目作了明确的限制,一批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剧目在禁演之列。这种礼乐分离,取乐弃礼的做法,客观上为日后泉州打城戏的非打城化埋下了危机。

2、被其他剧种同化的现象。打城戏的主要演出市场来源于民间宗教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演出政策对民间祭祀旺季的设限(每年农历七月“普渡”期间禁戏),打城戏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存空间,在剧目和表演上向其他剧种靠拢,这使得打城戏被高甲戏同化现象日益严重。

3、传统剧目的遗失现象。经历了“文革”的冲击,许多传统剧目已失传,能出演传统名剧的艺人已是所剩无几。会“开大笼”的老艺人更是凤毛麟角。4、人才的流动与流失现象。由于目前泉州地面上的3个打成戏剧团均属于民营剧团,收入并无保障。加上泉州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其他行业相比,打城戏演员的收入并不高。因此不少打城戏演员纷纷改行或跳槽其他剧种。1990年2 月开班培训首批的20多位打城戏演员如今只有极少数还有参加演出,大多数人都转行。

正文:

所谓“打城”,有“打天堂城”、与“打地狱城”之别。打天堂城故事是演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令鬼将释放屈死冤鬼。打地狱城是演地藏王大开鬼门,放出无辜冤鬼。两者都是一种超渡冤魂怨鬼转世的法事形式。打天堂城的表演仪式是:由一演员扮演神将,手执钢叉舞弄,(道士是由中尊执剑表演)脚踏八卦,由乾入,至太极,而后从坤出,举禹步,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终同步,置脚横直,互成丁字。口念暗咒:“太乙真人下幽冥,查勘善恶辨分明,超渡亡魂上天界,青龙戏水救万民。”一番表演后,进入地狱门。念四句定场诗,“今请太乙救苦尊,直下酆都赦亡魂,手执降魔鬼头叉,劈开地狱天堂门。”然后舞叉打开天堂城而结束。 除“打天堂城”外,还有《论三关》、《众哭城鬼》。“论三关”,是由二道士以龙虎山妙行真人身份介绍,斋主请其追修功果,荐拔亡魂,已差金马驿吏背赦书去都司赦亡魂。因孝男孝孙思亲意切,坛主即令其采三关等候。所谓“三关”,即:东畔函谷关,西畔别阳分水关,中央鬼门关。 “哭城鬼”是妙行真人来到鬼门关,听见望乡台上有一鬼魂哀啼,真人问其来因,女鬼魂哭诉:生前因父母包办主婚,媒婆欺骗,嫁给一个丑而残的穷丈夫。但她不孝翁姑,被禁鬼门关,所以日夜在望乡台哀啼。还有《双挑》,《白猿抢经》等《目连救母》的片断故事表演。除此以外还有表现技艺的广场杂耍表演,如弄铙钹。“铙钹”即道场音乐其道具亦法器也。《太清玉册》载:“蚩尤驱虎豹与黄帝战,黄帝作铙钹以破之,虎豹畏铙钹之声,故也。况亦惊逐魔怪!”《灵宝经法》云:“太乙救苦天尊跨九头狮子,其声吼如铙钹之音,响彻地狱。故以铙钹效狮子之吼音,以惊破地狱也”。演弄铙钹要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其中穿插跳桌、顶碗、顶缸、高跷、丢馒头、丢硬币等。传说凡拣到馒包者,人、畜食之祛去病魔。拣到硬币者,当年有福气,财源广进。在闽南习俗,“弄铙钹”一般由嫁出的孝女付钱,所以,不一定每次法事活动都有演弄铙钹仪式。斋醮仪式的余兴表演,为满足观众要求,不断渗入艺术成份,增强戏剧性,逐步走向戏剧化。

文本与内容

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l,神话剧。如《西游记》、《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榜》、《济公传》、《临水平妖》、《目连救母》,《大劈棺》等。

2,历史剧。如《三国》,《说岳》、《东西汉》、《杨家将》、《郑成功》、《太平天国》等。

3、,武侠剧;为发挥本剧种武技特点,根据侠义小说编演,如《泉州少林寺》;《小五义》、《大八义》等都是连台本戏。

4、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有《李九吾》,《田螺姑娘》、《洛阳桥》等。

5,现代戏有《畲家仇》、《一阵雨》等,

6,童话剧有《老虎与青蛙》等。

许多剧目在舞台实践中,不断修改,提高为连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如西游记的《三探无底洞》;《龙宫借宝》、《收红孩儿》等,神话剧《三公主》等,杨家将的《杨九妹取金刀》,《杨八姐下幽州》,《定边关》等,说岳中的《岳云》、《潞安洲》等,水浒中的《大名府》,《真假李逵》等,东西汉中的《哭人彘》,《霸王别姬》等,小戏有《良女试雷有声》,《化金针》、《挡马》、《三岔口》等。

表演与科步:

打城戏的表演科步,以罗汉科为主,即仿罗汉的塑姿衍化为表演动作,并带有浓厚的提线木偶表演风格。技艺侧重于跳跃扑打和杂耍,武打主要运用少林拳技。旦角表演典雅细腻;吸收了梨园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傅忠的旦科表演被誉为闽南梅兰芳。丑角幽默含蓄,北(净角)表演气派刚健,面谱特别讲究,独具特色。角色上下场都要念上场诗和下场诗,道白分文武白,以韵白为多,对发音、节奏,咬字都很有讲究。 打城戏还有独具一格的表演技艺,如戴假面具表演,初期凡饰鬼怪禽兽都是戴假面具,到抗战胜利后,受到京戏等兄弟剧种影响,逐步以脸谱代替面具。桌上翻跳功夫,连垒七、八块桌子,从上面翻下来,一个人可双手、腋下、嘴、颈部夹十—粒鸡蛋从八块桌顶翻下来站在小板蹬上,叠罗汉、吃火吐火、吃纸拉肠、甩须、甩发、蚌舞、黑白鬼舞、叉舞、旗舞等。此外还有“开大笼”,如公鸡与蜈蚣、雌雄鬼、鹰与蛇、虎与狼等动物搏斗,和一些恐怖场面表演,用刀劈面、用剪刀刺眼和刀插肚、锯腰等。后期与京剧接触频繁,曾聘京武功教师传授毡子功、把子功,受其影响较深。著名演员曾火成和武功演员陈扶西曾参加京剧演出。曾火成的优秀表演艺术,特别是塑造“美猴王”,为京剧界所折服。

打城戏的“开大笼”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大笼里面装着表演各种特殊类型舞蹈节目的面具、道具、衣套,可随演随用,别有一番生动情趣。

此外,打城戏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

声腔与乐器:

打城戏音乐曲调是在道情和佛曲基础上,吸收泉州提线木偶戏音乐曲调而混合组成,解放后虽然也加进一些南曲,但仍以傀儡调为主。打击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与木偶戏相似。

打击乐:主要有南鼓(压脚鼓)、通鼓,小鼓、铜钟,草锣、匡锣、南碗锣、南钹、大钗、小锣、小叫、拍、双音、响盏,基本是做法事打法。

管乐:是以鸭母笛、嗳仔为主,有大嗳、品箫、洞箫等。弦乐有二弦、三弦、琵琶等。后吸收部份京剧的打击乐以加强武打气氛,增加北鼓、北锣、北钹、北碗锣等,和管弦乐器如笛仔、大胡、二胡等。

由于受到木偶戏的影响较深,打城戏早期的音乐、唱白以有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该剧种的生、旦、净上下场都要念场诗。韵白较多,唱白发发音较重,但比高甲戏轻柔,接近口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