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泉州打城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历史渊源:

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在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或道士打醮拜忏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一般在广场上表演“打地下城”,地藏王放出冤死鬼或“打天堂城”,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放出冤魂的情节。道教的表演通常还加上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一百多年后,它才从纯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孟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等民俗活动中演出。

据对晋江市小兴源村(也称小坑园村)调查所得,《兴源里长房三族谱序》记载:“由东皋三世、吴源逵公分居开建於此,地号兴源, 卜宅兆而安焉。其地也:东枕豸角、西拱虎山,土厚地肥,山明水秀,至今十余传,世掌道门,列三教之一、宜乎地灵而出人杰、洵不诬也是为序。” “民国壬子年菊月重辑工峻谨笔登录。”该村道教传乘现已有廿一世。大约在清咸丰十年(公公元1860年)兴源里吴永燎、吴永吟兄弟出面组织打城戏演出(时称师公戏),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厦门一带进行民俗法事活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提供资料: “1883年两位荷兰人在厦门观摩过打城戏的前身师公戏,演出《刘全进瓜果》。”此阶段师公戏排演剧目有《李世民游地府》《庄子戏妻》《目连救母》全本,四游记(即东、西、南、北游)和《楚汉》、《三国》,《说岳》等历史故事连台戏,凡民间丧仪,兰盆会,水陆大醮、中元节等都延请他们搭台演出,至1885年,小兴源村的师公戏已具备相当规模,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演员,形成了自己的保留剧目,巳成了半专业性的戏班了。

打城戏戏班的真正形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为了招揽法事,合资购置行头道具,以晋江小兴源村演戏的道士为基本演员,又吸收 “香花和尚”(吃荤)参加,聘请泉州木偶戏艺人传授整套《目连戏》,组成一个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叫“大开元班”。吸收木偶戏的曲调作为演出的音乐,并由广场搬上舞台。后来,戏班主圆明与超尘因不和,各自分开组班。超尘仍旧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行组织的“小开元班”。1920年,晋江县小兴元村的做法事兼演戏的道士,组织了一个“小兴元班”。“小兴元”得以中兴并活跃在晋江、石狮、东石、英林一带,班主为道士,故俗称“道士戏”;而“小开元”则流行于泉州、惠安、南安及晋江等地,因其班主是和尚,所以叫做“和尚戏”。建国后统称为打城戏。 打城戏走上舞台,渐渐地形成自己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剧目,大致可分为:神话、神怪剧、历史故事和武侠剧三类。建国以来,创作一批新的剧目,如《郑成功》、《龙宫借宝》、《岳云》、《宝莲灯》、《潞安州》等,颇受观众欢迎,也使该剧种更臻成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