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乐声腔
南派布袋戏的传统音乐唱腔,是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演唱的泉腔系统,属于泉州弦管(南曲)音乐体系。以布袋戏的剧种历史观之,它是由“讲古”曲艺形式发展起来的戏曲型的木偶剧种。历史上,它接受过傀儡戏艺人的艺术指导,音乐唱腔包含傀儡调的成份最多。后来还接受过梨园戏艺人的艺术指导,移植了一些梨园戏剧目(特别是生旦戏),将梨园戏的音乐引进布袋戏的唱腔中,乐队是以“南鼓”为后台总指挥。弦管从曲体结构看,可以溯源到唐大曲、宋细乐,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乐种。弦管、梨园戏音乐、傀儡调三者在艺术血脉上是相通的。它们在“管门系属、旋律特性、节奏特点、曲牌名等方面都是相同的。”(《论泉腔》)南派布袋戏音乐属于曲牌体,其唱腔词格,居多为长短句形式。曲调演唱时“行腔”,很讲究“起、落、煞”的节奏关系,与傀儡戏、梨园戏的演唱风格同出一辙。迄今为止,梨园戏音乐、傀儡戏音乐(傀儡调)已有历史定论,二者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宋元南戏音乐的基本特征,可证晋江南派布袋戏音乐与宋元南戏音乐关系密切。
四、曲调曲牌
(一)南派布袋戏由“讲古说书”的曲艺形式发展起来,其音乐唱腔必然带有说唱音乐的成份,其主要曲调是:[烧酒醉]、[风险才]、[两休休]、[牧牛歌]、[水车歌]、[孝顺歌]、[四季歌]、[走马歌]、[好姐姐]、[带花回]、[蚵蟹]、[火孩儿]等。
(二)从傀儡调移植过来的曲牌有:[西地锦]、[地锦裆]、[福马郎]、[死地狱]、[生地狱]、[抱盛]、[浆水令]、[四边静]、[一江风]、[锁南枝]、[扑灯蛾]、[大山慢]、[出队子]、[剔银灯]、[胜葫芦]、[玉交枝]、[金钱花]、[驻云飞]、[凤入松]、[步步娇]、[马猿悲]、[银柳丝]、[皂罗袍]等。
(三)吸收梨园戏的曲牌有:[相思引]、[昭君闷]、[双闺]、[单闺]、[倍思]、[长寡]、[中滚]、[锦板]等。
(四)吸收弦管的乐曲,其曲牌有:[听门楼]、[为伊割吊]、[阮又听见]、[阮亲事]、[听见杜鹃]、[情人去值处]、[冬天寒]、[愁人怨]、[形影相随]、[你听喳]、[因赶兔]、
[听爹说]、[孤栖闷]、[双菱花]、[玉萧声]、[告大人]、[举起金杯]、[春今卜返]、[因为欢喜]、[春光明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