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南派布袋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明中叶至清末,是闽南布袋戏演出的兴盛时期,清《台湾通志》记有布袋戏传说:此戏发明于泉,约三百年前(明嘉靖年间),有梁炳麟者,屡试不第,一日偕友至九鲤仙公庙卜梦,仙公执其手,题曰:功名在掌上。梦醒,以为是科必中,欣然而归,偶见邻人操纵傀儡,略有所感,自雕木偶,以手代丝弄之,更见灵活,乃藉稗史野乘,编造戏文,演于里中。据闽南民间口碑资料:梁为明嘉靖间人,赴试落第,愤然而归,流落街头说书,然碍于面子,不愿抛头露面,便以“隔帘表古”形式说书,在布袋小舞台上挂帘遮挡,并隐身其后说书。街头听者于帘外闻之,感其语言生动,劝之手托偶人,兼说并做表演故事,形象而传神,遂成有表演的说书,此番令其声名大振,被誉为“戏状元”。《台湾通志》“风俗志”载:“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这一史料印证了布袋戏源于说书的痕迹。相传明万历间宰相晋江人李廷机(1541—1616),赠给当地傀儡班一幅戏联:顷刻驰驱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新编版《永春县志》“文化志”亦载:明天启年间,永春太平村李顺父子创办一台布袋木偶。上述文献与口碑资料足以反映出明代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布袋戏演出盛况的信息。

清乾隆间《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 这是晋江地方文献对布袋戏的最早史料记载,说明当时晋江流行布袋戏演出。又如《永春文史资料》载:清乾隆年间,掌中班兴盛,南安艺人炉内潘煨,埔头黄献谋,东蔗黄剑亦来永春定居。永春演艺以占奇最著名。《中国木偶艺术》“台湾省木偶艺术”章中也记载了“清代乾隆中叶,台湾布袋戏由福建泉州传入”的史实。这几则资料证明了清乾隆年间泉属诸县的布袋戏演出已经相当的盛行,并跨海传至台湾,至清中末叶,晋江、南安、安溪、永春、惠安、同安等地的布袋戏演出非常的活跃,并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如李克茶(破涧茶)、同安梭、黄琴、黄华等,其中李克茶于道光末年创办了“金永成”布袋戏班,他与同安梭等5位艺人还被观众誉为“六才子”。

清末民初,泉属各县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布袋戏班社,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之后,安溪县布袋戏班也先后建立,几乎遍及全县。《安溪县志》载:全县两个剧种(提线木偶和掌中布袋戏)一共63台,从艺人员达360多人。惠安的布袋戏以涂寨为中心,遍及全县,计有60多台,但至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惠安的布袋戏仅剩20多台,已走向衰落,其他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也都处境维艰,艺人生活难以为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