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泉州傀儡戏(提线木偶戏)
2015-06-10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基本内容:

一、科仪表演

自唐末五代始,历经千年,泉州民间傀儡班社锣鼓不断,流传不息。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宗教戏具,傀儡戏神相公爷“踏棚”的祭祀礼仪,使其成为泉州民间平民百姓沟通天地神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桥梁。“娱神娱人”的宗教民俗功能,发挥几至极致。正如傀儡戏科仪《大出苏》所云:“为人解冤释结,为人赛愿叩天曹。”故当地民众从“新婚探房”、“亡魂超度”之生、老、病、死的人生礼仪,到“安神谢井”、“酬神还愿”等民俗活动,以及四时节庆和各种神佛庆诞,例必延请傀儡班社演出。泉州地区“前棚傀儡后棚戏”的古俗遗风,于今犹存。在同一庙会、神诞或节庆中,不管同时雇请多少戏曲班社参演,依例当尊位列“前棚”的傀儡班社预先“起鼓”。否则,所有散置“后棚”的其他戏曲班社就不能开演。这一古俗,显系唐代傀儡“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乐府杂录》)的遗绪。由此可见,宗教信仰、神祇崇拜及其祭祀科仪,已然成为泉州傀儡戏生存方式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此类科仪表演的各种咒语等,历代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予以传承。

二、传统剧目

泉州傀儡戏形成以来,积累大批传统演出剧目。以题材论,主要沿袭宋代傀儡敷演“历代君臣将相故事”,以及一些宗教人物“修行”、“成道”及其皈依佛道的故事。即使有些描写家庭苦难和爱情生活不幸遭际的悲欢离合故事,也大抵被置于特定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之中。

(一)“落笼簿”

“落笼簿”为泉州傀儡戏“四美班”所保留的最为古老的传统演出剧目。所谓“落笼”,就是作为“行头”入笼随行的意思;“簿”,则是戏文抄本的通称。也就是说,“落笼簿”乃是每个“四美班”所必备的戏文抄本。

“落笼簿”共42本,凡400余节。如以每天早场演1节、午场演1节、晚场演2节计算,则全部“落笼簿”可以连续演出100多个日夜。

这些“落笼簿”,今仍存有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年间抄本。公元1999年—2000年间,泉州傀儡戏“落笼簿”经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校订,编入《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

泉州傀儡戏“落笼簿”的突出特点,正如郭汉城先生所指出的:“它的剧目顺序,是从《武王伐纣》起至《洪武开天》止共四十二本。它把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从商、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等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都有序地编入傀儡簿中,每部戏都可连演三五天,在漫长的岁月中给城乡观众、特别是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农民,获得系统的丰富的历史知识。这种如同编写通俗历史教科书的编排,表现了泉州戏曲活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序》)

其次,在傀儡戏“落笼簿”中,保留颇多中国戏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例如,《三国》全簿的故事脉络和主要情节虽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基本相同,但其中不少戏出,如<逆令私奔>、<张飞弄貂>等,却又是小说所无或其他戏曲剧种所罕见的。另外,<望江亭>、<单刀赴会>等出尤为奇特,演时悉操兰青官话,而独不以泉州方言演唱。经对相关资料进行比照,其与元明杂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再是傀儡戏“落笼薄”中,保存了大量宋元南戏舞台表演术语,如“三合”、“介”等。这些术语,在宋元南戏《张协状元》中不少成为难以破译的“密码”,而在傀儡戏中则仍在作“场上”的精彩展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