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梅林戏
2015-06-09 来源:福建文化纪念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一、   传统剧目

梅林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1960年福建省文化厅组织戏研究所等12位专家到泰宁进行调研,考察了有关梅林戏发源地,采访了100多名老艺人,据统计县梅林戏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但其中大部分在文革期被焚或失传。剧目以历史剧为多,其次是才子佳人戏和民间生活小戏。根据目前演出和收集整理的传统的剧目有200多个,这些剧目多属手抄本,有些较难分清哪些是传统剧目,哪些是新编(创)剧目,哪些是代表剧目。

大戏剧目:《飞龙带》、《蓝腰带》、《乾坤带》、《鸳鸯带》、《门栓记》、《雌雄鞭》、《双贵图》、《青石岭》、《金蝴蝶》、《青阳剑》、《白玉茹》、《阴阳镜》、《碧桃花》、《栏相阁》、《汉五阳》、《铁方梁》、《清官册》、《太平春》、《满门贤》、《潘洪砸印》、《加寿图》、《八卦图》、《寿阳光》、《木门道》、《合银牌》、《阴阳河》、《凤凰山》、《兰学士》、《回龙图》、《节孝图》、《下南唐》、《七星剑》、《黑风山》、《降天雪》、《玉金亭》、《翠花园》、《珍珠塔》、《恩义缘》、《摇钱树》、《龙凤配》、《安禄山》、《三打白骨精》、《三司会审》、《玉麒麟》、《白蛇传》、《周瑜归天》、《双金牌》、《大金镯》、《凤仪亭》、《二度梅》、《青风山》、《万花船》、《绣花球》等。

小戏剧目:《高王过关》、《哭监》、《古城会》、《刘备借云》、《金山寺》、《黄鹤楼》、《老少夫妻》、《蟠桃会》、《黑风帕》、《朱砂印》、《太公钓鱼》、《白门楼》、《杀惜》、《吴汉杀妻》、《卖草屯》、《活捉三郎》、《李大打更》、《走南阳》、《泗州城》、《冯之秀哭监》等。

二、新编剧目(1970-2005)

大戏剧目:《三官判案》、《山高雾重》、《江日彩西台审国母》、《风流女电工》、《关公怒》、《半枝如意》、《邹应龙》、《难咽的苦果》、《贬官记》、《张仁和》。

小戏剧目:《迎新人》、《红军崖》、《金鸡高唱》、《一家亲》、《阳光大道》、《红花满园》、《护笛》、《翠竹满山》、《赶猪》、《禾苗青青》、《农村在召唤》、《辣椒正红》、《抢时间》、《公社新书记》、《祝您健康》、《艳阳天》、《追排》、《买兔》、《刘二婶回村》、《认儿子》、《这笔钱该怎么花》、《抗争》。

 

一、音乐声腔。梅林戏音乐,源于徽戏,微戏传入泰宁后,吸收本地区的客家山歌,民谣和道士腔,逐渐形成了与地方声调相融具有独特风格的梅林戏。梅林戏的主要唱腔艺术特点。

梅林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包括皮簧(西皮、二簧),吹腔(徽州调),南词北调,小调杂腔等四个部分。其中以皮簧、吹腔为主体,曲体除一些小调杂腔外大都是上下句对称,词格以方整的“二二三”七字句,和“三三四”的十字句为基本格式,曲体单纯。

1、皮簧。

西皮腔的特点:高亢、悲壮,适于表现战争戏、宫廷戏,主奏乐器是京胡。空弦定“6、3”有“倒板”、“原板”、“十八板”、“叠板”、“哭板”、“慢垛子”、“紧板”、“快板”、“散板”等。

(原板)板起板落,上句与下句之间没有间奏,男女同宫异腔、男腔西皮原板是五声音阶宫调式,上句落音随意,下句落音“1”。女腔西皮原板是六声音阶的徽调式,上句落音“1”下句落5,如《别窑》中“劝三姐不必泪流麻”,《打金枝》中“金枝打坐在金殿里”两段唱腔。

(苦西皮)即反西皮,只有一种板式,也不分男女腔,徵调式适于表现悲哀的情绪。

二簧(梅林戏称为下江)特点是:委婉、哀怨、优美、柔和适合表现,宫廷戏、爱情戏,悲戏,主奏乐器为京胡,空弦定“5、2”。板式齐全,以(原板)、(紧板)为主。还有:(导板)、(散板),(十八板)、(唢呐二簧)、(阴调)。

(原板)板起板落,每句三间都有小间奏。男女同宫异腔,男腔上句落音随意,下句落音“5”,女腔上句落音“1”下句落音“5”,皆为徽调式。如《秦香莲 》中“秦香莲说的话真情真理”,《三娘教子》中“不知何人到机房两段唱腔”。

(唢呐二簧)以唢呐(筒音5)为主要伴奏乐器,是与[下江原板]相似的一种声腔,适于表现粗犷悲愤的情绪,男女分腔。男宫唢呐二黄是七声音阶的商调式上句落在“6”,下句落在“2”,女宫唢呐二黄是六声音阶的徵调式,上句落在“6”下句落在“5”。

 

(阴调)即反下江适于表现悲壮,凄凉的情绪,主奏乐器与下江相同,定空弦为( 1-5)只有一种板式没有板式变化,不分男女腔,板起板落,上句落音5,下句落音2,商调式,如《寿阳关》中“朱文登在坟台泪汪汪”

青板常插在下江中使用,适于表现活泼愉快,抒情优美的情绪,主奏乐器定弦与下江相同,男女同宫异腔,板式有(原板)、(青板头)、(叠板)。

(原板)上句板起板落,落音2,下句眼起板落,落音1,宫调式完整的唱段后面常加上一个小拖腔。最后落音5,如《节孝图》中“贫莫欺,富莫夸”唱段。

2、        吹腔

在梅林戏音乐中,凡是由吹奏乐器担任主奏的腔,统称吹腔。也称徽州调,它包括徽州调、浙调、玉沙调、补缸调等。

徽州调活泼、优美、情绪开朗、抒情,是由笛子(筒音2)担任主奏,只有一种板式没有板式变化,男女同宫异腔,男腔眼起板落,上句落音比较随意,下句落音“5”,徽调式女腔板起板落,上句落音“5”,下句落音“1”,宫调式如《盘丝洞》中“一心只为取真经”,《叶香盗印》中“三月庙会好时光”唱段。

老拨子(也有高拨子叫法)是由唢呐(梅林戏俗称抓子),担任主奏的与徽州调可为一个系统,宫音同为“2”,有倒板、原板、叠板、紧板、散板等。板式以原板为主,它没有男女宫调之分,是六声音的商调式,上句落在“5”字上,下句落在“2”字,是板起板落。如《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不可欺”唱段。

3、        南词北调

南词由江西一带传入,音乐优美动听,悠扬婉转,旋律性强及词少腔长的特点,板式有小倒板、原板、快板、散板等,以商调式、徽调式居多,北调也由江西一带传入,旋律刚毅、节奏紧凑、上下句结构多为一眼一板,以垛板为主。

南词北调常是同在一出小戏中使用,大戏中也有穿插使用,适于表现抒情情节。

 

4、    民间小调、山歌

泰宁小调山歌有浓郁的闽西北客家韵味,曲调深情优美活泼明丽,独具特色,经艺人吸收其精华和长期舞台实践,逐渐演变为独特风格的梅林戏音乐。主奏乐器是笛子,唢呐以羽调式和宫调式为主。

梅林戏演唱发声一般多用本嗓。生旦用大嗓起音,小嗓落音,每句唱腔的尾声都有“伊”的拖腔和滑音。梅林戏唱词中和拖腔尾常加上“呀”、啦、罗、哪、哟、呃、啊等衬词,既加强了口气语调,活泼曲词,有浓厚的山歌和带摩郎腔风味。

梅林戏早期乐队建制分文乐和武乐,文乐有京胡、二胡、梅花(唢呐)咋子(海笛)竹笛。武乐有鼓板、大鼓、叮咚鼓(小堂鼓)、平锣、大钹、小锣。

乐队人员由4人组成,名称与职责是:龙头(司鼓)、上手(拉京胡、即主胡还要兼唢呐、竹笛、战鼓),下手(拉二胡、兼平罗、大钹、咋子)助手(打小罗兼检场)。

到清末光绪年间(1875)有了专业戏班以后,文乐增加了一些弹拨乐,人员增至7人,1960年成立专业剧团后,文乐增加月琴、三弦、琵琶、扬琴、大提等弹拨乐器。管乐增加了西洋乐的黑管、双簧管、长笛等,人员有16人。

梅林戏的场面音乐分纯音乐和唢呐吹牌组成,主要有:

(风流串子)常有于一些才子佳人的戏中,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以及拜堂。

(哭皇天)常用于丧事

唢呐吹牌有(朝天子、大开门、小开门、小得胜、过场、风入松、游街、点将唇、合头)。用于升堂、出征、喜庆、迎送、皇帝上朝之类剧情。

梅林戏传统的锣鼓经,主要有冲头、长锤、滚头子、一枝香、快板头、乱锤、水底鱼、五锤、夺头、小风点头等38个。大帽子是梅林戏传统锣鼓中比较有特点,常用于文武将官等主要角色出场。

 

二、乐器类别:分为吹奏乐器,拉弹乐器,打击乐器3大类。

1、吹奏乐器有:梅花(唢呐)、咋子(海笛)、竹笛(曲笛、梆笛);

2、拉弹乐器有:京胡、二胡、中胡、板胡、大提、琵琶、月琴、扬琴;

3、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鼓、叮咚鼓(小堂鼓)、平锣、大钹、小锣、木鱼、碰铃。

梅林戏以上乐器中最主要的是京胡、梅花(唢呐)、竹笛。

古老乐器:叮咚鼓(特制)、刀鞘板。

刀鞘板早期以普通的柴刀鞘代替鼓板,后在木质和制作方面稍加改进,以老檀木为材,形状仍沿柴刀鞘,两侧开长孔,能发出两种高低声音。

三、乐器制作材料及流程:

梅林戏用的叮咚鼓、大鼓、鞘板都是自制,材料主要是由牛皮、板、铆钉、粗箩条等。

鼓的制作程序有三:

1、①备料:选优质生牛皮进行硝制;②是精选柏料等优质木料锯成簿板荫干;③是备好铆钉和粗篾条。

2、制作,①将木板刨成椭形;②将刨好的木板镶箍成所属型号的桶(两端面直径相等、中肚状);③用铆钉将牛皮沿牢钉在鼓端沿壁上。

3、检验响度和调整音高不够未将皮绷紧则不合格、以其它打击类难以配合,过高绷的太紧, 遇热或紧打易破损。

皮鼓通用型号和尺码如下表

单位(厘米)

名 称

鼓面直径

鼓肚直径

鼓    高

备 注

叮咚鼓

20

24

8

 

叮咚鼓

18

22

6

 

叮咚鼓

16

20

4

 

战  鼓

18

28

32

 

大堂鼓

45

55

47

 

 

 

 

传承谱系:

 

一、概述

梅林戏是一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它的传承发展并不是一脉相承,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自清乾嘉年(1775)梅林村周氏创办首个原始梅林戏班“四季班”后,各地也纷纷效仿办起了“四季班”,在艺术上皆以梅林村的“四季班”为模式。光绪年后,各地戏班不断吸取多种艺术养分,使梅林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而逐渐脱离“四季班”模式,创立了“福善班”、“福顺班”等新班子,形成了北以朱口、龙湖、上青、城关,西以大田、梅口、下渠、开善、大布、龙安,西北两路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传承派系。

二、   “四季班”创办人周氏生命史

周氏书名不详,出生于清乾隆(1725—1750)泰宁朱口梅林村人,周氏是名寡妇,她家业富足,喜爱看戏,在她50寿庆时请来徽班演戏祝寿,影响很大,为了村中便于看戏,她亲筹资金,划出戏田,聘请徽班艺人为师,招收村民子弟学戏创立了首个原始梅林戏班“四季班”。“四季班”的演出在当时影响极大,各地纷纷派人到“四季班”学艺,此后,“四季班”便在本县各乡镇生根开花,嘉庆(1805-1820)年间周氏去世。

三、传承谱系(北路)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艾承礼

  男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泰宁梅林村人

  第二代

  艾顺全

  男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泰宁梅林村人

  第三代

  艾其言

   男

不详

  不详

   师徒传承

不详

     泰宁梅林村人

 

  吴  胜

  男

不详

  不详

   师徒传承

不详

将乐县安仁乡人

 

  肖荣顺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泰宁朱口镇人

 

  江火春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泰宁朱口镇人

  第四代

  艾火贤

   男

清(1884年)

  私塾三 年

   师徒传承

     清(1901年)

泰宁朱口镇人

 

 

 

周老三

清(1891年)

私塾二年

师徒传承

清(1903年)

福建邵武人

 

徐步高

清(1896年)

私塾三年

师徒传承

清(1910年)

福建邵武人

 

肖合林

清(1898年)

私塾二年

师徒传承

清(1909年)

泰宁朱口镇人

 

丁石苟

清(1898年)

私塾三年

师徒传承

清(1909年)

泰宁龙湖黄厝人

 

陈树庸

清(1898年)

私塾三年

师徒传承

民国公元(1912年)

福建邵武人

 

葛宝保

清(1899年)

私塾一年

师徒传承

民国公元(1914年)

福建泰宁人

 

王寿章

清(1897年)

私塾二年

师徒传承

民国(公元1912年)

泰宁龙湖黄厝人

  第五代

肖松祖

公元1923年

小学

师徒传承

民国(公元1935年)

泰宁朱口镇人

 

廖根财

公元1925年

小学

师徒传承

民国(公元1936年)

泰宁朱口镇人

 

周凤娥

公元1930年

小学

家族传承

民国(公元1937年)

泰宁朱口石辋人

 

谢应基

公元1920年

小学

师徒传承

民国(公元1935年)

泰宁城关人

  第六代

黎秀珍

1946年

初中

师徒传承

1960年

泰宁上青乡人

 

邹开荣

1943年

小学

师徒传承

1960年

泰宁新桥乡人

 

江三妹

1943年

小学

师徒传承

1960年

泰宁余坊人

 

涂美嫒

1942年

小学

师徒传承

1960年

泰宁城关人

 

叶细娇

1943年

小学

师徒传承

1960年

泰宁城关人

第七代

钱学莲

1964年

中专

师徒传承

1979年

泰宁城关人

 

郭红缨

1963年

高中

师徒传承

1979年

泰宁城关人

 

张卫民

1964年

初中

师徒传承

1979年

泰宁城关人

 

冯友才

1962年

初中

师徒传承

1980年

福建宁化县城人

 

肖文龙

1959年

高中

师徒传承

1983年

福建邵武和平人

第八代

黎观前

1969年

中专

师徒传承

1985年

泰宁城关人

 

许庆学

1970年

中专

师徒传承

1985年

泰宁上青人

 

肖选良

1965年

高中

师徒传承

1985年

泰宁上青人

 

魏绪兰

1970年

中专

师徒传承

1986年

泰宁城关人

 

冯 敏

1967年

高中

师徒传承

1988年

泰宁城关人

 

林世娟

1974年

中专

师徒传承

1992年

泰宁城关人

 

 

四、“福善班”班主李贤钦生命史

李贤钦,男,大布乡双坪人(出生年月不详),自幼在“四季班”学艺,善演花脸,光绪初年创办“福善班”,名声极大,因其演技超群,各地竞邀演出不断,演出时皆有人抬轿迎送,光绪十六年(1891)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逝。

五、传承谱系(西路)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  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李贤钦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泰宁大布双坪人

第二代

李会标

不详

不详

家族传

不详

泰宁大布双坪人

 

廖松木

清(1874年)

不详

师传

不详

泰宁大布乡善溪村人

第三代

廖善应

清(1877年)

不详

师传

不详

泰宁大布乡善溪村人

 

廖仁华

清(1879年)

不详

师传

不详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木发

清(1890年)

不详

家族传

不详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成秋

清(1892年)

不详

家族传

不详

泰宁大布双坪人

第四代

廖有明

1922年

私塾三年

师传

1938年

泰宁大布乡善溪村人

 

李林发

1925年

私塾二年

家族传

1938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火旺

1923年

私塾二年

家族传

1938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第五代

李成恩

1934年

小学

家族传

1947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金昌

1934年

小学

家族传

1947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美良

1937年

小学

家族传

1949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祥钦

1938年

小学

家族传

1949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祥贞

1938年

小学

家族传

1949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第六代

李忠昌

1947年

小学

家族传

1965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公伯

1950年

初中

家族传

1965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李学良

1951年

初中

家族传

1965年

泰宁大布双坪人

濒危状况:

 

1、   老艺人消亡。

2、   老曲目散失。

3、   口传身教的独家技艺失传较多。

正文:

 

梅林戏保留了徽班早期的艺术特色,吸收了闽西北山歌小调、道教音乐,风格粗犷、多样。早期的梅林戏唱词、道白采用本地土官话。伴奏乐器有文、武乐,文乐有:胡琴、三弦、琵琶、月琴、大梅花、小梅花、竹笛。武乐有:大鼓、战鼓、叮咚鼓、太平鼓、平锣、小锣、大小铙、钹等。

梅林戏按类别可分为:仪式戏、彩头戏、拆戏、小戏和本头戏。

一、仪式戏。

(1)开台。闽西北地区每逢新台落成都要举行开台仪式。有文开台、武开台两种。文开台:在新台四根主柱及台后中各插铁叉一把,由演员扮鲁班上场,左手握五尺,右手持斧头。祭三牲五果,杀雄鸡取血抹台、柱上,鲁班画符念咒祈神,以五尺碎台上阳下阴上覆置的碗、瓦。鲁班收场,黄连官紧接上场。耍鞭游走场上四角,五鬼由台后出场往台下跳,往所在地水口方向奔跑,五神将从后绕出,拔台上铁叉紧随五鬼呐喊驱至水口,以示鬼邪已净。武开台除以上仪式外,另加钟馗捉鬼介。

(2)祭台。旧台重建翻新要祭台。祭台仪式有《黄连官》,由演员饰黄连官持双鞭上,往台上四角耍鞭介,用草纸燃火,念咒画符,杀雄鸡以血祭台,燃炮绕台前后一圈,作神灵附身语介后收下。

(3)扫台。在农村演出完毕后要扫台。扫台仪式戏有《黄连官》、《状元送子》。《状元送子》由五人扮状元及四侍卫上,唱“寒窗苦读”、“衣锦还乡”词。状元及夫人抱婴儿上。在农村演出,有新婚未育者,抱婴儿回家过夜,求人丁兴旺。

二、彩头戏。彩头戏主要运用于婚娶寿节、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泰宁民间自古崇文尚儒,每有迎神赛会、新屋新庙落成,则延请戏班演出,演出的彩头戏剧目均有针对性。贺寿演出的剧目有《王母拜寿》、《东方朔偷桃》、《郭子仪拜寿》等。新婚祈子则演《状元游街》、《观音送子》等。逢年过节百姓希冀年丰人安则演《打八仙》、《天官赐福》、《魁星点斗》、《跳加冠》等喜庆戏。

三、拆戏。又称折子戏,作为演出前的加演内容,多是截取剧中精华部分,单独成戏。如《冯之秀哭监》、《郭子仪拜寿》等。

四、小戏。短小剧目,也有部分现代综艺节目,现专业梅林戏剧团为适应时代发展,编排了这些短小而富有情趣的综艺小节目,节目保留了早期音乐,融合了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如《梅林谣》、《看大戏》、《上清溪》等民俗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五、本头戏。又称正戏、正本戏。本头戏分为单本、连台本。按体裁分为:传统历史戏、才子佳人戏、民间生活戏。解放后,成立梅林戏剧专业演出团体,逐渐增添了新编历史戏、新编故事戏。

光绪年间,梅林戏班子表演流派出现了北、西两派。北派组班地区有泰宁城关、朱口、上青、龙湖、新桥等乡镇,吸收了浙江婺剧、江西弋阳腔唱腔及表演风格,剧目繁多,上演剧目多宫廷戏、三国水浒故事戏。唱腔高亢、粗犷。演出市场较广,西达江西鹰潭、抚州,北至浙江江山等地。

西派活跃于大布乡、梅口乡、下渠乡等地,唱腔及表演上保留梅林戏早期风格,以民间生活戏、才子佳人戏为主,表演风格委婉,感情色彩浓厚。演出市场主要在泰宁邻县明溪、建宁、将乐、永安、连城等地。建国后,国家成立梅林戏剧团,风格统一,兼收并蓄。


相关阅读